邵家洼陷沙四段湖相白云岩成因及其储层发育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1-15页 |
1.2.1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4页 |
1.2.2 研究区勘探历史与现状 | 第14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3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白云岩成因 | 第21-45页 |
3.1 白云岩分类方案 | 第21-22页 |
3.2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22-23页 |
3.2.1 粒屑云岩 | 第22页 |
3.2.2 藻礁云岩 | 第22-23页 |
3.3 白云岩类测井识别 | 第23-28页 |
3.4 白云岩时空分布特征 | 第28-35页 |
3.4.1 白云岩垂相分布特征 | 第28-32页 |
3.4.2 白云岩横向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4.3 白云岩区域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3.5 白云岩形成机理及模式 | 第35-45页 |
3.5.1 白云岩形成机理 | 第35-43页 |
3.5.2 白云岩成因模式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火山热液对白云岩的直接影响 | 第45-69页 |
4.1 济阳坳陷新生代火成岩研究现状 | 第45-52页 |
4.1.1 济阳坳陷火成岩分布状况 | 第45-46页 |
4.1.2 邵家洼陷新生代火成岩分布状况 | 第46-52页 |
4.2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52-57页 |
4.2.1 白云岩垂向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4.2.2 白云石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53-56页 |
4.2.3 热液活动证据 | 第56-57页 |
4.3 白云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6页 |
4.3.1 阴极发光特征 | 第57-58页 |
4.3.2 碳氧同位素分析 | 第58-60页 |
4.3.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60-64页 |
4.3.4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氧同位素温度计 | 第64-66页 |
4.4 热液白云石形成机制和模式 | 第66-69页 |
4.4.1 成岩演化过程 | 第66-68页 |
4.4.2 热液白云石化模式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69-78页 |
5.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69-73页 |
5.1.1 孔隙 | 第69-73页 |
5.1.2 洞穴 | 第73页 |
5.1.3 裂缝 | 第73页 |
5.2 物性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5.3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 第75-78页 |
5.3.1 礁滩沉积相带 | 第75-76页 |
5.3.2 准同生-表生期岩溶作用 | 第76-77页 |
5.3.3 埋藏溶蚀和热液白云岩化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