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8页 |
| 一、民权之肇始 | 第18-21页 |
| (一)“民权”一词的来源 | 第18-19页 |
| (二)传播民权的先时人物 | 第19-21页 |
| 二、民权思想的显露 | 第21-29页 |
| (一)人人有自主之权 | 第21-23页 |
| (二)权生于智 | 第23-26页 |
| (三)可供利用的民本思想 | 第26-27页 |
| (四)三世之义 | 第27-28页 |
| (五)“群”作为经世的核心 | 第28-29页 |
| 三、新民 | 第29-37页 |
| (一)公德与私德 | 第30-31页 |
| (二)自由 | 第31-35页 |
| (三)冒险进取精神 | 第35-36页 |
| (四)权利 | 第36-37页 |
| 四、国家主义的倾向 | 第37-45页 |
| (一)不再言破坏 | 第37-38页 |
| (二)以私德为第一义 | 第38-40页 |
| (三)由卢梭学说转向对伯伦知理学说的信奉 | 第40-42页 |
| (四)开明专制论的提出 | 第42-44页 |
| (五)转变的原因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53页 |
| (一)君权与国权的变奏 | 第45-49页 |
| (二)梁启超民权观的历史意义 | 第49-51页 |
| (三)梁启超民权观的历史局限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