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8页 |
1.1 引言 | 第18-25页 |
1.1.1 外泌体的分类 | 第18-19页 |
1.1.2 外泌体的功能 | 第19-25页 |
1.2 外泌体分离纯化方法 | 第25-29页 |
1.2.1 超速离心法 | 第25-26页 |
1.2.2 聚合物沉淀法 | 第26-27页 |
1.2.3 尺寸排阻法 | 第27页 |
1.2.4 免疫亲和法 | 第27-28页 |
1.2.5 膜亲和方法 | 第28页 |
1.2.6 其他外泌体分离纯化方法 | 第28-29页 |
1.3 外泌体的分析方法 | 第29-36页 |
1.3.1 宏观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1.3.2 单颗粒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1.3.3 其他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1.4 超高灵敏流式检测技术 | 第36-37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以及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39-48页 |
第二章 不同方法纯化血浆中外泌体的粒径和浓度分析 | 第48-75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9-60页 |
2.2.1 仪器与设备 | 第49-51页 |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2-6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2.3.1 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条件的优化 | 第60-61页 |
2.3.2 六种分离纯化方法纯化外泌体的散射检测 | 第61-66页 |
2.3.3 外标法测定各试剂盒纯化外泌体的浓度 | 第66-68页 |
2.3.4 试剂盒纯化血浆原液以及外泌体血浆上清中颗粒浓度的比较 | 第68页 |
2.3.5 各试剂盒纯化外泌体的粒径分布测定 | 第68-7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2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三章 不同方法纯化血浆中外泌体的纯度,形态及回收率分析 | 第75-86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3.2.1 仪器与设备 | 第76页 |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6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3.3.1 不同方法纯化血浆中外泌体的纯度评估 | 第78-80页 |
3.3.2 不同方法纯化血浆中外泌体的形态分析 | 第80-82页 |
3.3.3 HSFCM颗粒计数和BCA蛋白定量测定不同方法纯化外泌体的回收率 | 第82-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四章 不同方法纯化血浆中外泌体的蛋白分析 | 第86-103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6-93页 |
4.2.1 仪器与设备 | 第86-87页 |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7-88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88-9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1页 |
4.3.1 免疫荧光染色对不同方法纯化的外泌体进行表面蛋白分析 | 第93-98页 |
4.3.2 BCA蛋白定量测定各方法纯化的外泌体 | 第98-99页 |
4.3.3 SDS-PAGE及WB表征不同方法纯化外泌体的总蛋白 | 第99-100页 |
4.3.4 试剂盒纯化血浆原液以及无外泌体血浆上清中蛋白的差异 | 第100-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5.1 总结 | 第103-104页 |
5.2 展望 | 第104-10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