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康对传统“自我”概念的批判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5页 |
1 问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8页 |
2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8-9页 |
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9-11页 |
2.3 国内外研究论著 | 第11-13页 |
2.4 评价 | 第13-14页 |
3 思路和框架 | 第14-15页 |
1 传统哲学对“自我”概念的思考 | 第15-19页 |
1.1 理性主体哲学对“自我”概念的讨论 | 第15-16页 |
1.2 笛卡尔以来哲学“自我”概念的缺陷 | 第16-19页 |
2 拉康超越传统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语言学与精神分析维度 | 第19-23页 |
2.2 无意识是一种语言 | 第23-28页 |
3 拉康的“自我”概念 | 第28-40页 |
3.1 “自我”的形成 | 第28-30页 |
3.1.1 “镜像阶段” | 第28-29页 |
3.1.2 俄狄浦斯情结 | 第29-30页 |
3.2 “自我”生成活动的三界域 | 第30-32页 |
3.3 被阉割的“自我”欲望 | 第32-34页 |
3.4 “自我”的结构三图式 | 第34-38页 |
3.5 “自我”的剩余快感:对象a | 第38-40页 |
4 拉康哲学的本体论意义 | 第40-44页 |
4.1 主体离心化的法国哲学传统 | 第40-41页 |
4.2 拉康“自我”概念的哲学本相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