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大连市旧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效响应”模式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第10页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第10-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0-12页
        1.4.2 研究框架第12页
        1.4.3 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第14-30页
    2.1 相关理论研究第14-18页
        2.1.1 相关理论研究第14-16页
        2.1.2“有效响应”概念第16-17页
        2.1.3“有效响应”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融合第17-18页
    2.2 功能、业态的特色化和多样化案例分析第18-23页
        2.1.4 日本大阪Grand Front综合体第18-20页
        2.1.5 日本东京涩谷站周边地区第20-23页
    2.3 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案例分析第23-30页
        2.2.1 日本东京汐留地区第23-27页
        2.2.2 日本大阪梅北广场第27-30页
第三章 大连地下空间利用现状概况和需求分析第30-60页
    3.1 现状概况第30-49页
        3.2.1 大连市旧城区现状概况第30-31页
        3.2.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概况第31-49页
    3.2 问题分析第49-57页
        3.2.1 地下商业业态缺乏特色,同质化倾向突出第49-50页
        3.2.2 地上地下立体化程度低第50页
        3.2.3 旧城公共空间的地下空间开发不足第50-54页
        3.2.4 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不足第54-55页
        3.2.5 地下交通建设不完善第55-57页
        3.2.6 地下市政设施和综合防灾设施建设不足第57页
    3.3 相关规划评析第57-58页
    3.4 需求分析第58-59页
        3.4.1 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需求第58-59页
        3.4.2 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第59页
        3.4.3 历史文化保护的需求第59页
    3.5 发展目标第59-60页
第四章 旧城区地下空间利用“有效响应”模式与策略第60-108页
    4.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效响应”原则第60页
        4.1.1 地上地下立体化原则第60页
        4.1.2 多功能、综合性原则第60页
        4.1.3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60页
        4.1.4 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原则第60页
    4.2 已建地下空间“有效响应”策略第60-87页
        4.2.1 加强空间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第61-66页
        4.2.2 地下空间功能综合化有效模式第66-76页
        4.2.3 地下空间人性化建设第76-82页
        4.2.4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有效策略第82-87页
    4.3 新建地下空间利用“有效响应”策略第87-102页
        4.3.1 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地下空间的有效策略第88-95页
        4.3.2 结合开放空间开发地下空间的有效策略第95-98页
        4.3.3 城市综合体立体化地下空间的有效策略第98-101页
        4.3.4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有效策略第101-102页
    4.4 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有效响应”策略第102-108页
        4.4.1 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原则及要求第103页
        4.4.2 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具体策略第103-106页
        4.4.3 地下空间延续历史风貌第106页
        4.4.4 典型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有效策略第106-108页
第五章 旧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效保障第108-115页
    5.1 实施项目、开发时序的有效保障第108-109页
        5.1.1 旧城区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区域第108页
        5.1.2 旧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时序第108-109页
    5.2 建设有效契机第109-110页
    5.3 建设保障第110-115页
        5.3.1 完善政策法规第110-112页
        5.3.2 建立统筹机制第112-113页
        5.3.3 合理选择开发模式第113-114页
        5.3.4 统一规划编制第114-115页
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以八家子污水处理厂为例
下一篇:浮式钻井平台泥浆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