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2.1 氮素循环平衡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氮足迹研究 | 第11-14页 |
1.2.3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特色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括与数据预处理 | 第19-28页 |
2.1 研究区概括 | 第19-23页 |
2.1.1 闽江流域自然地理状况 | 第20-21页 |
2.1.2 闽江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2.1.3 闽江流域环境问题 | 第22-23页 |
2.2 基于DEM的闽江流域提取 | 第23-26页 |
2.2.1 DEM格网的水流路径算法 | 第23-25页 |
2.2.2 Arc Hydro Tools流域提取方法应用 | 第25-26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闽江流域氮足迹估算 | 第28-35页 |
3.1 氮足迹概念 | 第28页 |
3.2 闽江流域氮足迹估算 | 第28-35页 |
3.2.1 食品消耗氮足迹 | 第29-31页 |
3.2.2 食品生产氮足迹 | 第31-33页 |
3.2.3 能源氮足迹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闽江流域氮足迹分析 | 第35-51页 |
4.1 闽江流域氮足迹动态分析 | 第35-37页 |
4.2 闽江流域城乡居民食品氮足迹变化分析 | 第37-46页 |
4.2.1 城乡居民食品消耗氮足迹动态分析 | 第40-43页 |
4.2.2 城乡居民食品生产氮足迹动态分析 | 第43-46页 |
4.3 子流域氮足迹时空变化 | 第46-48页 |
4.4 国内外氮足迹比较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氮足迹影响因素与流域水质分析 | 第51-67页 |
5.1 氮足迹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51-53页 |
5.2 氮足迹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分析 | 第53-63页 |
5.2.1 闽江流域NANI估算 | 第53-58页 |
5.2.1.1 氮肥输入 | 第54页 |
5.2.1.2 食品/饲料氮净输入量 | 第54-57页 |
5.2.1.3 大气氮沉降 | 第57-58页 |
5.2.1.4 作物固氮量 | 第58页 |
5.2.2 闽江流域NANI分析 | 第58-60页 |
5.2.3 氮足迹与NANI输入项识别 | 第60-61页 |
5.2.4 闽江流域氮足迹与NANI关系分析 | 第61-63页 |
5.3 氮足迹与流域水质响应分析 | 第63-66页 |
5.3.1 径流量与氨氮浓度关系分析 | 第63-64页 |
5.3.2 氮足迹与水体氨氮浓度关系分析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闽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68-69页 |
6.2.1 提倡饮食消费平衡 | 第68-69页 |
6.2.2 提高活性氮使用效率 | 第69页 |
6.2.3 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绿色能源 | 第69页 |
6.2.4 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 第69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