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及碳转移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1-32页 |
1.3.1 碳排放估算研究 | 第21-24页 |
1.3.2 贸易隐含碳研究 | 第24-27页 |
1.3.3 对外直接投资碳转移研究 | 第27-29页 |
1.3.4 因素分解研究 | 第29-32页 |
1.3.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2页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2-37页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34-35页 |
1.4.3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 第35-37页 |
2 碳排放估算研究 | 第37-64页 |
2.1 排放源视角下的碳排放量估算 | 第37-43页 |
2.1.1 排放源界定 | 第37-38页 |
2.1.2 估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2.1.3 排放源视角下的碳排放量估算结果 | 第39-41页 |
2.1.4 碳排放量估算结果比较 | 第41-43页 |
2.2 最终需求视角下的碳排放量估算 | 第43-63页 |
2.2.1 投入产出模型 | 第44-45页 |
2.2.2 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 第45-46页 |
2.2.3 投入产出表的连续化方法 | 第46-49页 |
2.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9-53页 |
2.2.5 最终需求视角下的碳排放量估算结果 | 第53-57页 |
2.2.6 最终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 | 第57-60页 |
2.2.7 资本形成引起的碳排放量 | 第60-62页 |
2.2.8 出口引起的碳排放量 | 第62-6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3 双边贸易隐含碳 | 第64-86页 |
3.1 模型与方法 | 第64-67页 |
3.1.1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估算模型 | 第65页 |
3.1.2 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估算模型 | 第65页 |
3.1.3 双边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 | 第65-66页 |
3.1.4 双边贸易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 第66-67页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67-69页 |
3.3 进出口贸易状况 | 第69-73页 |
3.3.1 进出口贸易额 | 第69-70页 |
3.3.2 进出口贸易结构 | 第70-73页 |
3.4 双边贸易隐含碳估算结果与讨论 | 第73-84页 |
3.4.1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 | 第73-76页 |
3.4.2 进口隐含碳排放量 | 第76-78页 |
3.4.3 双边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 | 第78-82页 |
3.4.4 双边贸易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 第82-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对外直接投资碳转移 | 第86-105页 |
4.1 模型与方法 | 第86-88页 |
4.1.1 东道国碳排放估算模型 | 第87页 |
4.1.2 母国碳排放估算模型 | 第87页 |
4.1.3 对直接投资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 第87-88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88-89页 |
4.3 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 第89-93页 |
4.4 对外直接投资碳转移估算结果与讨论 | 第93-103页 |
4.4.1 对外直接投资引起的东道国碳排放量 | 第93-97页 |
4.4.2 对外直接投资引起的母国碳排放量 | 第97-100页 |
4.4.3 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5 碳排放及碳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105-133页 |
5.1 开放经济下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5-107页 |
5.2 碳排放及碳转移影响因素分解模型 | 第107-112页 |
5.2.1 最终需求引起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 | 第107-110页 |
5.2.2 双边贸易净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 | 第110-111页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碳转移影响因素分解模型 | 第111-112页 |
5.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12-113页 |
5.4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 第113-129页 |
5.4.1 最终需求引起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 第113-119页 |
5.4.2 双边贸易净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 第119-126页 |
5.4.3 对外直接投资碳转移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 第126-129页 |
5.5 开放经济下实现碳减排的政策与建议 | 第129-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6.2 创新点摘要 | 第134-135页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