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诗歌接受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关于昌耀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第9-14页 |
0.2.1 文学批评界对昌耀的接受态度 | 第10页 |
0.2.2 昌耀诗歌不同分期的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0.2.3 昌耀诗歌的语体形式研究 | 第12-13页 |
0.2.4 昌耀诗歌中的地缘研究 | 第13-14页 |
0.3 昌耀诗歌的接受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学生态视域下的昌耀诗歌 | 第16-27页 |
1.1 当代诗歌的复兴潮流 | 第16-19页 |
1.1.1 诗歌的曲折发展与读者的被动接受 | 第16-18页 |
1.1.2 外文文学的译介热潮与诗歌的现代性视野 | 第18-19页 |
1.2 昌耀诗歌的接受语境 | 第19-22页 |
1.2.1 诗歌话语资源与读者审美经验的提升 | 第19-21页 |
1.2.2 “寻根”热潮与西部诗群的崛起 | 第21-22页 |
1.3 昌耀与诗坛关系的考察 | 第22-27页 |
1.3.1 昌耀与“归来”诗群 | 第23-24页 |
1.3.2 昌耀与新边塞诗群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读者接受视域下的昌耀诗歌 | 第27-37页 |
2.1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昌耀诗歌 | 第27-30页 |
2.1.1 读者意识与文艺市场的倾斜 | 第27-29页 |
2.1.2 散文热与持续性的个体建造 | 第29-30页 |
2.2 昌耀诗歌受众群体分析 | 第30-33页 |
2.2.1 媒体与大众化接受 | 第30-32页 |
2.2.2 学术研究与精英化接受 | 第32-33页 |
2.3 读者接受视域下的本文阐释 | 第33-37页 |
2.3.1 读者对诗歌本体的二次考察 | 第34-35页 |
2.3.2 本文具体化与接受视野的生成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昌耀诗歌的文学史接受考察 | 第37-52页 |
3.1 昌耀诗歌的接受原因 | 第37-40页 |
3.1.1 创作风貌上的独特气质 | 第37-38页 |
3.1.2 刊物支持与批评家的青睐 | 第38-40页 |
3.2 昌耀诗歌的文学编选 | 第40-47页 |
3.2.1 昌耀诗歌与文学史定位 | 第40-43页 |
3.2.2 昌耀诗歌与文学选本 | 第43-47页 |
3.3 昌耀诗歌的经典化 | 第47-52页 |
3.3.1 文学史写作与文学经典 | 第47-49页 |
3.3.2 昌耀诗歌经典化地位的形成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