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34页 |
1.2.1 土壤食物网概况 | 第15-19页 |
1.2.2 土壤微食物网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1.2.2.1 土壤线虫 | 第21-25页 |
1.2.2.2 土壤原生动物 | 第25-27页 |
1.2.2.3 土壤微生物 | 第27-28页 |
1.2.3 喀斯特生态系统 | 第28-29页 |
1.2.4 喀斯特石漠化 | 第29-30页 |
1.2.5 喀斯特生态恢复过程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4 研究地点及技术路线 | 第36-40页 |
1.4.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37-3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2章 喀斯特生态恢复土壤关键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40-5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40页 |
2.1.2 分析方法 | 第40-42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2.2.1 土壤团聚体 | 第42-45页 |
2.2.2 土壤孔隙度和湿度 | 第45-47页 |
2.2.3 土壤有机碳、氮及碳:氮比 | 第47-50页 |
2.2.4 土壤pH | 第50-51页 |
2.3 讨论 | 第51-53页 |
2.3.1 生态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2 生态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喀斯特生态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 | 第54-9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3.1.1 供试土壤 | 第54-55页 |
3.1.2 分析方法 | 第55-58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8-90页 |
3.2.1 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 | 第58-61页 |
3.2.2 微生物商和呼吸熵 | 第61-66页 |
3.2.3 微生物C/N比 | 第66-68页 |
3.2.4 酶活性 | 第68-71页 |
3.2.5 特征酶活性 | 第71-74页 |
3.2.6 特征酶活比 | 第74-77页 |
3.2.7 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多样性指数 | 第77-83页 |
3.2.8 基于PLFA分析的微生物生物量 | 第83-88页 |
3.2.9 真菌:细菌比例(F/B) | 第88-90页 |
3.3 讨论 | 第90-95页 |
3.3.1 生态恢复对微生物群落大小和活性的影响 | 第90-92页 |
3.3.2 生态恢复对微生物商、呼吸熵和特征酶活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3.3.3 生态恢复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3.3.4 生态恢复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 第94-95页 |
3.4 小结 | 第95-98页 |
第4章 喀斯特生态恢复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演变 | 第98-11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98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98-99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9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4页 |
4.2.1 群落组成 | 第99-102页 |
4.2.2 多样性指数 | 第102-107页 |
4.2.3 原生动物数量及生物量 | 第107-114页 |
4.3 讨论 | 第114-115页 |
4.3.1 生态恢复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3.2 生态恢复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大小的影响 | 第115页 |
4.4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5章 喀斯特生态恢复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 | 第116-1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9页 |
5.1.1 供试土壤 | 第116-117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117-118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118-11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44页 |
5.2.1 群落组成 | 第119-121页 |
5.2.2 多样性指数 | 第121-127页 |
5.2.3 成熟度指数 | 第127-130页 |
5.2.4 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 | 第130-132页 |
5.2.5 线虫数量及生物量 | 第132-138页 |
5.2.6 代谢足迹 | 第138-141页 |
5.2.7 线虫通路指数 | 第141-144页 |
5.3 讨论 | 第144-151页 |
5.3.1 生态恢复对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5.3.2 生态恢复对线虫群落生活史和功能团生态特征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5.3.3 生态恢复对线虫群落大小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5.3.4 生态恢复对线虫食物网分解通道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5.4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52-156页 |
6.1 结论 | 第152-153页 |
6.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153页 |
6.3 展望 | 第153-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获奖情况 | 第178-180页 |
作者简历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