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2.1 底泥疏浚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底泥形态结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固液两相流管道输送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4 底泥调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3.1 课题的来源 | 第20页 |
1.3.2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第23-25页 |
2.1.1 试验底泥的来源及基本特性 | 第23-24页 |
2.1.2 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2.2 试验仪器与药剂 | 第25-26页 |
2.3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6-31页 |
2.3.1 底泥比阻的测定 | 第26-28页 |
2.3.2 底泥含水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底泥粒度的测定 | 第28页 |
2.3.4 底泥形态结构的观测 | 第28页 |
2.3.5 分形维数的测定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河湖底泥输送中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研究 | 第31-39页 |
3.1 管道输送临界流速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 初始浓度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1 初始浓度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初始浓度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管道流速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1 管道流速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管道流速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管道弯头角度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1 弯头角度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2 弯头角度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输送管道中加药调理的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研究 | 第39-55页 |
4.1 PAC投加量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4.1.1 PAC投加量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2 PAC投加量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加PAC时输送流速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1 输送流速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输送流速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加PAC时底泥浓度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1 底泥浓度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底泥浓度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CPAM投加量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1 CPAM投加量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2 CPAM投加量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 加CPAM时输送流速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5.1 输送流速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7-48页 |
4.5.2 输送流速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6 加CPAM时底泥浓度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6.1 底泥浓度对底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4.6.2 底泥浓度对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7 管道加药过程中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管道输送后加药调理的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研究 | 第55-65页 |
5.1 PAC投加量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5.2 CPAM投加量对底泥形态结构与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 两种不同投药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59-63页 |
5.3.1 不同PAC投加量时两种加药方式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5.3.2 不同CPAM投加量时两种加药方式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5.3.3 两种加药方式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5-66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