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温室气体及其吸附处理 | 第12-13页 |
1.2 沸石分子筛 | 第13-19页 |
1.2.1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分类 | 第13-15页 |
1.2.2 沸石分子筛的性质与应用 | 第15-17页 |
1.2.3 沸石分子筛的改性 | 第17-19页 |
1.3 疏水表面常用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溶胶-凝胶法 | 第19-20页 |
1.3.2 模板法 | 第20页 |
1.3.3 层层组装技术 | 第20页 |
1.3.4 胶体组装技术 | 第20-21页 |
1.4 沸石的疏水性质及其气体吸附 | 第21-23页 |
1.4.1 基于脱铝的疏水改性策略及气体吸附研究 | 第21-22页 |
1.4.2 基于增硅的疏水改性策略及其气体吸附研究 | 第22页 |
1.4.3 基于表面修饰的疏水改性策略及其气体吸附研究 | 第22-23页 |
1.5 沸石13X的应用 | 第23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6页 |
1.6.1 课题的意义 | 第23-24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硅烷化疏水核壳沸石13X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6-44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疏水沸石13X@SiO_2-OTS的制备机理 | 第27-28页 |
2.2.1 13X@SiO_2核壳微球的制备机理 | 第27-28页 |
2.2.2 13X@SiO_2核壳微球的硅烷化机理 | 第28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8-32页 |
2.3.1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2.3.3 实验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4.1 沸石13X的表征 | 第32-33页 |
2.4.2 核壳沸石13X@SiO_2的表征 | 第33-36页 |
2.4.3 疏水核壳沸石13X@SiO_2-OTS的表征 | 第36-38页 |
2.5 改性前后沸石的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38-42页 |
2.5.1 吸附测试过程及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2.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42-44页 |
第3章 硅烷化疏水核壳沸石13X对H_2O/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分离 | 第44-56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4-45页 |
3.3 疏水改性前后沸石对H_2O/CO_2的吸附研究 | 第45-49页 |
3.3.1 流体传质规律与穿透曲线 | 第45-46页 |
3.3.2 二氧化碳与水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3.3.3 实验装置 | 第47-49页 |
3.3.4 实验操作 | 第49页 |
3.3.5 误差分析 | 第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3.4.1 沸石13X对单组份水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49-51页 |
3.4.2 疏水核壳沸石13X对单组份水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3.4.3 沸石13X疏水改性前后对H_2O/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研究 | 第52-53页 |
3.4.4 硅烷化试剂用量对H_2O/CO_2混合气体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液相沉积法制备疏水沸石13X及其吸附性能测试研究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液相沉积法合成疏水沸石13X的原理 | 第57-58页 |
4.2.1 13X沸石NH_4~+改性的机理 | 第57页 |
4.2.2 SiCl_4改性的机理 | 第57-58页 |
4.3 实验内容 | 第58-59页 |
4.3.1 实验原料 | 第58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4.3.3 实验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59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4.4.1 疏水Si-13X沸石的表征 | 第59-62页 |
4.4.2 沸石对单组份CO_2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4.4.3 沸石13X在不同湿度下分离H_2O/CO_2的吸附研究 | 第63-64页 |
4.4.4 沸石13X液相沉积前后对H_2O及H_2O/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研究 | 第64-66页 |
4.4.5 SiCl_4用量对双组份气体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页 |
4.5 两种合成方法的对比 | 第66-67页 |
4.6 小结 | 第67-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