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引言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4页 |
1.2.1 国外机械应力分等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2 国内机械应力分等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经费来源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设备机械结构设计 | 第27-42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设备主要关键技术难题 | 第28页 |
2.3 设备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方案设计 | 第28-31页 |
2.3.1 设备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2.3.2 设备工作过程 | 第29-30页 |
2.3.3 总体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2.4 机械结构设计 | 第31-39页 |
2.4.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2.4.2 夹紧支撑单元的结构设计 | 第32-35页 |
2.4.3 加载单元的结构设计 | 第35-37页 |
2.4.4 其他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 第37-39页 |
2.5 设备检测区域探讨 | 第39-40页 |
2.6 设备特点及创新点评价 | 第40-41页 |
2.6.1 设备的特点 | 第40-41页 |
2.6.2 设备的创新点 | 第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设备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64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应用软件简介 | 第42-46页 |
3.2.1 SolidWorks介绍及选用 | 第42-43页 |
3.2.2 ANSYSWorkbench介绍及选用 | 第43-45页 |
3.2.3 SolidWorks和ANSYSWorkbench的模型转换 | 第45-46页 |
3.3 设备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4 加载单元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7-52页 |
3.4.1 加载单元工作原理及结构模型 | 第47-48页 |
3.4.2 模态分析理论 | 第48-49页 |
3.4.3 加载单元的模态分析 | 第49-51页 |
3.4.4 模态结果分析 | 第51页 |
3.4.5 加载单元分析结论 | 第51-52页 |
3.5 电机支撑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57页 |
3.5.1 电机支撑结构模型 | 第52-53页 |
3.5.2 电机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3-55页 |
3.5.3 电机支撑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55-57页 |
3.5.4 电机支撑结构分析结论 | 第57页 |
3.6 分等设备机架结构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57-63页 |
3.6.1 建立几何模型 | 第57-58页 |
3.6.2 有限元模型数据 | 第58-59页 |
3.6.3 计算结果 | 第59-63页 |
3.6.4 机架结构分析结论 | 第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设备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 第64-76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设备主要工作性能测试 | 第64-74页 |
4.2.1 输送机构的速度同步性测试 | 第64-68页 |
4.2.2 不同输送速度对弹模值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4.2.3 不同变形量对弹模值的影响研究 | 第70-72页 |
4.2.4 弹模值稳定性及测试精度的试验研究 | 第72-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设备结构优化及改进 | 第76-83页 |
5.1 前言 | 第76页 |
5.2 设备零件的结构优化 | 第76-82页 |
5.2.1 旋转手轮的结构改进 | 第76-78页 |
5.2.2 气缸安装结构优化及改进 | 第78-80页 |
5.2.3 桥式连接件导向槽结构优化 | 第80-81页 |
5.2.4 其他零部件的结构优化及改进 | 第81-82页 |
5.3 设备结构改进后应用现场 | 第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A | 第91-95页 |
导师简介 | 第95-96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