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全域统筹视角下四会市乡村居民点整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2-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6页
        1.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样本选取第16页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6-19页
        1.2.1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2.2 研究目的第18页
        1.2.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论文框架、技术路径与研究方法第19-24页
        1.3.1 论文框架第19-21页
        1.3.2 技术路径第21-22页
        1.3.3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第24-38页
    2.1 相关概念辨析第24-27页
        2.1.1 “全域”和“全域统筹”第24-25页
        2.1.2 乡村、乡村建设用地、乡村居民点第25-26页
        2.1.3 “土地整合”与“乡村居民点整合”第26-27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7-29页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第27页
        2.2.2 用地结构理论第27-28页
        2.2.3 中心地理论第28-29页
    2.3 国内关于全域统筹的研究综述第29-33页
        2.3.1 城乡统筹的内涵及不足分析第29-31页
        2.3.2 全域统筹的提出及内涵第31页
        2.3.3 全域统筹理念的运用第31-33页
    2.4 国内外乡村居民点相关研究综述第33-36页
        2.4.1 国外乡村居民点相关研究综述第33-34页
        2.4.2 国内乡村居民点整合研究综述第34-36页
    2.5 综述评析第36-38页
3 四会市乡村居民点问题分析及基于全域统筹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第38-67页
    3.1 研究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38-39页
    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第39-49页
        3.2.1 区位及交通概括第39页
        3.2.2 行政区划概括第39-40页
        3.2.3 经济社会概况第40-44页
        3.2.4 地形地貌及旅游资源概况第44-46页
        3.2.5 城乡土地发展概况第46-49页
    3.3 四会市乡村居民点主要特征及问题分析第49-59页
        3.3.1 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分析第49-50页
        3.3.2 功能布局特征及问题分析第50-52页
        3.3.3 土地利用特征及问题分析第52-53页
        3.3.4 经济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第53-54页
        3.3.5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公服布局特征及问题分析第54-56页
        3.3.6 历史文化古迹特征及问题分析第56-57页
        3.3.7 生态管制特征及问题分析第57-59页
    3.4 全域统筹作为乡村居民点整合研究视角的必要性分析第59-62页
        3.4.1 乡村发展地位改变第59-60页
        3.4.2 乡村新功能实现受阻第60页
        3.4.3 全域统筹视角对乡村发展要求第60-61页
        3.4.4 相关政策要求第61-62页
    3.5 全域统筹作为乡村居民点整合研究视角的可行性分析第62-66页
        3.5.1 城乡统筹到全域统筹的思想转变第62-63页
        3.5.2 全域统筹视角下乡村居民点整合的动力机制第63-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全域统筹视角下四会市乡村居民点整合路径研究第67-107页
    4.1 市域层面:四会市相关空间规划与乡村居民点冲突协调第67-77页
        4.1.1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第68-70页
        4.1.2 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协调第70-71页
        4.1.3 与生态林业保护规划协调第71-73页
        4.1.4 与水源保护区规划协调第73-75页
        4.1.5 市域层面相关规划与乡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差异汇总第75-77页
    4.2 村域层面:四会市乡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估及待整合村确定第77-95页
        4.2.1 乡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第78页
        4.2.2 四会市乡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权重确定第78-86页
        4.2.3 四会市乡村综合发展潜力评估及待整合村确定第86-95页
    4.3 镇域层面:四会市乡村居民点整合方向确定第95-105页
        4.3.1 四会市镇村体系构建及中心村确定第95-101页
        4.3.2 基于“引力模型”的四会市乡村居民点整合方向判定第101-105页
    4.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5 全域统筹视角下四会市乡村居民点整合实施策略及相关政策调整第107-118页
    5.1 乡村居民点整合实施策略第107-115页
        5.1.1 合理安排四会市乡村居民点整合时序第107-112页
        5.1.2 各类乡村居民点整合实施策略第112-114页
        5.1.3 重视公众参与及村民意愿第114-115页
    5.2 四会市现行乡村相关政策调整第115-117页
        5.2.1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计划第115-116页
        5.2.2 全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第116页
        5.2.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第116-117页
    5.3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6 结语第118-122页
    6.1 研究结论第118-120页
        6.1.1 以全域统筹视角研究乡村居民点整合是可行且必要的第118-119页
        6.1.2 全域统筹视角下乡村居民点整合的特点及优势第119-120页
        6.1.3 基于多个空间层面的乡村居民点整合方法体系第120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20-121页
        6.2.1 构建乡村居民点整合新视角第120-121页
        6.2.2 “多规合一”的在乡村层面的深化第121页
        6.2.3 整合方法的创新第121页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121-122页
        6.3.1 全域统筹视角的构建仍不够全面第121页
        6.3.2 研究纵向深度有待加强第121-122页
附录第122-129页
    表1:四会市市域水源保护区中各镇村乡村居民点用地分布情况第122-123页
    表2:四会市公益林保护区中乡村居民点用地分布情况第123页
    表3:四会市林业保护区内乡村居民点分布情况第123-125页
    表4:四会市各镇区内的各类空间管制区中乡村居民点分布情况第125-126页
    表5:四会市乡村居民点与基本农田的差异详情表第126-127页
    表6:四会市各乡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值为小于0.60267的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统计表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下一篇: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