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种风俗专志论文--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四川渠县三汇彩亭会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与出发点第10页
    1.2 “渠县三汇”地域范围第10-11页
    1.3 “彩亭会”的概念第11-12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4.1 理论意义第12页
        1.4.2 学术价值第12-13页
            1.4.2.1 完善渠县三汇彩亭会的研究范畴第12页
            1.4.2.2 探究民间工艺与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承载联系第12页
            1.4.2.3 弥补对川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汇彩亭会的研究空缺第12-13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3-14页
        1.6.1 田野调查法第13页
        1.6.2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6.3 综合分析法第13页
        1.6.4 比较分析法第13-14页
第2章 渠县三汇彩亭会的历史源流第14-27页
    2.1 渠县三汇彩亭会的产生背景第14-20页
        2.1.1 从“侏儒扶卢”到“都卢寻橦”再到汉代“百戏”源起第14-16页
        2.1.2 湖广填川移民第16-17页
            2.1.2.1 明末清初战事频繁第16页
            2.1.2.2 瘟疫和虎患严重第16页
            2.1.2.3 湖广填川移民三阶段第16-17页
        2.1.3 三汇镇码头经济第17页
        2.1.4 三汇镇行帮文化第17-18页
        2.1.5 三汇镇“娘娘”文化第18-20页
    2.2 渠县三汇彩亭会的发展历史阶段第20-27页
        2.2.1 萌芽期——明末清初第20-22页
        2.2.2 兴盛期——清中至民国第22-24页
        2.2.3 衰败期——建国初期至1981年第24页
        2.2.4 恢复期——1982年至今第24-27页
第3章 三汇彩亭会活动流程第27-37页
    3.1 议戏第27-28页
    3.2 设计图纸第28-29页
    3.3 铸造第29-30页
    3.4 服装造型第30-31页
    3.5 化妆第31-32页
    3.6 择吉时第32-33页
    3.7 捆扎第33-34页
    3.8 穿戴第34-35页
    3.9 上桩第35页
    3.10 表演第35-36页
    3.11 下桩第36-37页
第4章 三汇彩亭会的文化艺术特征第37-40页
    4.1 彩亭会中的戏曲文化第37页
    4.2 彩亭会中的文学艺术第37-38页
    4.3 彩亭会中的工艺技术第38-40页
        4.3.1 建筑、木工工艺第38页
        4.3.2 缝纫技术第38-39页
        4.3.3 雕刻工艺第39页
        4.3.4 铸造技术第39-40页
第5章 三汇彩亭会传承机制的变迁第40-47页
    5.1 传承方式第40-41页
        5.1.1 行帮内部血缘关系传承第40-41页
        5.1.2 兴趣引发的师徒传承第41页
    5.2 传承群体第41-45页
        5.2.1 国家级传承人第41-42页
        5.2.2 省级传承人第42-44页
            5.2.2.1 三汇彩亭协会会长雷明珍第42-43页
            5.2.2.2 三汇彩亭协会副会长陈清安第43-44页
        5.2.3 三汇彩亭协会会员第44页
        5.2.4 彩亭文化爱好者第44-45页
    5.3 传承谱系第45-47页
第6章 三汇彩亭会的传承与发展第47-54页
    6.1 三汇彩亭会在当地的文化作用第47-48页
        6.1.1 祭祀祈福作用第47页
        6.1.2 道德教化作用第47-48页
        6.1.3 娱乐作用第48页
        6.1.4 非遗知识传播的作用第48页
        6.1.5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第48页
    6.2 三汇彩亭会现状第48-50页
        6.2.1 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第49页
        6.2.2 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第49-50页
            6.2.2.1 对外推介第49-50页
            6.2.2.2 资金扶持第50页
            6.2.2.3 兜底担责第50页
    6.3 三汇彩亭会的发展策略第50-54页
        6.3.1 其他类似民俗表演活动的启示第50-52页
            6.3.1.1 沙湾飘色第50-51页
            6.3.1.2 曲沟抬阁第51页
            6.3.1.3 周村芯子第51-52页
        6.3.2 三汇彩亭会的未来发展模式第52-54页
            6.3.2.1 “原真性”保护第52页
            6.3.2.2 商业资金的注入第52-53页
            6.3.2.3 旅游与非遗的共生第53-54页
第7章 民俗文化传承及面临的问题第54-57页
    7.1 民俗活动传承的变异性第54页
    7.2 民俗活动传承的遗传性第54页
    7.3 政策性保护对民俗活动传承的促进和局限第54-55页
    7.4 对三汇彩亭会的未来传承的建议第55-57页
        7.4.1 政府应制定相应制度保障主要从业人员的生存问题第55页
        7.4.2 引进专业人才进驻非遗项目第55-56页
        7.4.3 挖掘三汇彩亭文化的附加值第56-57页
第8章 结语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注释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皇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多元再现:交互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