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优化设计的排污权价值评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排污权的概念及属性 | 第10-11页 |
1.2.2 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11-13页 |
1.2.3 排污权定价方法 | 第13页 |
1.2.4 排污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理论及实践 | 第18-29页 |
2.1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1 排污权及排污权价值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排污权的价格形成机制 | 第19-20页 |
2.1.3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 | 第20-22页 |
2.2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 | 第22-28页 |
2.2.1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试点历程 | 第22-24页 |
2.2.2 我国目前的排污权交易体系 | 第24-25页 |
2.2.3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 | 第25-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排污权价值影响因素 | 第29-34页 |
3.1 市场因素 | 第29-30页 |
3.1.1 区域经济形势 | 第29页 |
3.1.2 区域产业结构 | 第29页 |
3.1.3 区域金融氛围 | 第29-30页 |
3.1.4 价格预期水平 | 第30页 |
3.1.5 交易成本 | 第30页 |
3.2 社会因素 | 第30-31页 |
3.2.1 减排技术 | 第30页 |
3.2.2 污染治理投资力度 | 第30-31页 |
3.2.3 公众环保意识 | 第31页 |
3.3 政策因素 | 第31-33页 |
3.3.1 污染物削减目标 | 第31-32页 |
3.3.2 政府定价的合理性 | 第32页 |
3.3.3 行业扶持力度 | 第32页 |
3.3.4 政策体系完善度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排污权价值的评估方法选择 | 第34-41页 |
4.1 排污权价值传统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35页 |
4.1.1 成本法 | 第34页 |
4.1.2 收益法 | 第34-35页 |
4.1.3 市场法 | 第35页 |
4.2 云模型 | 第35-37页 |
4.2.1 云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35页 |
4.2.2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 第35-36页 |
4.2.3 正向云发生器 | 第36页 |
4.2.4 逆向云发生器 | 第36-37页 |
4.3 基于云模型的区域排污权价值市场法评估模型 | 第37-40页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7-39页 |
4.3.2 确定各指标评价值的云模型特征值 | 第39页 |
4.3.3 综合评价云的计算 | 第39页 |
4.3.4 区域排污权价值的计算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南京区域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污权价值评估 | 第41-57页 |
5.1 评估对象的选择 | 第41-43页 |
5.1.1 南京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 | 第41-42页 |
5.1.2 南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及交易状况 | 第42-43页 |
5.2 可比交易对象的选择 | 第43-44页 |
5.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6页 |
5.3.1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4-45页 |
5.3.2 计算权重 | 第45页 |
5.3.3 基于云模型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6页 |
5.4 确定各指标评价值的云模型特征值 | 第46-54页 |
5.4.1 样本的选取与计算 | 第46-53页 |
5.4.2 各指标评价值的云模型特征值 | 第53-54页 |
5.5 综合评价云的计算 | 第54-55页 |
5.6 区域排污权价值的计算 | 第55页 |
5.7 案例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7.1 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 第55-56页 |
5.7.2 综合评价云特征值分析 | 第5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优化建议 | 第57-61页 |
6.1 明确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地位 | 第57页 |
6.2 逐步扩大排污权交易范围 | 第57-58页 |
6.3 引入排污权价值评估 | 第58-59页 |
6.4 注重经济激励手段 | 第59页 |
6.5 加强政府监管 | 第59-60页 |
6.6 加大宣传教育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1-63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61-62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6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