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0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新一代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18页 |
1.2.1 铝酸盐类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6-17页 |
1.2.2 硅酸盐类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7页 |
1.2.3 其他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7-18页 |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8-23页 |
1.3.1 高温固相法 | 第18-19页 |
1.3.2 燃烧法 | 第19-20页 |
1.3.3 微波合成法 | 第20-21页 |
1.3.4 溶胶-凝胶法 | 第21-22页 |
1.3.5 共沉淀法 | 第22页 |
1.3.6 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1.4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3-26页 |
1.4.1 发光标牌、发光地砖 | 第23-24页 |
1.4.2 发光玻璃 | 第24-25页 |
1.4.3 发光陶瓷 | 第25页 |
1.4.4 发光涂料 | 第25-26页 |
1.4.5 其他应用 | 第26页 |
1.5 稀土元素及Eu离子的能级跃迁 | 第26-29页 |
1.5.1 稀土元素 | 第26-27页 |
1.5.2 Eu离子中的能级跃迁 | 第27-28页 |
1.5.3 二价Eu~(2+)离子的发光 | 第28-29页 |
1.6 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6.1 空穴转移模型 | 第29-31页 |
1.6.2 双光子模型 | 第31-32页 |
1.6.3 位形坐标模型 | 第32-34页 |
1.6.4 Clabau模型 | 第34页 |
1.6.5 电子捕获模型 | 第34-35页 |
1.6.6 其他模型 | 第35页 |
1.7 机械发光 | 第35-37页 |
1.7.1 机械发光的发光机理 | 第36-37页 |
1.7.2 机械发光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 第37页 |
1.8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1.8.2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1.8.3 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40-41页 |
2.3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41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41-44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41-42页 |
2.4.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2页 |
2.4.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42页 |
2.4.4 余辉衰减曲线 | 第42-43页 |
2.4.5 热释光谱 | 第43-44页 |
第3章 粉体特性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4-78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Sr_2MgSi_2O_7:Eu~(2+),Dy~(3+)样品的制备 | 第44-48页 |
3.3 不同破碎方法的比较 | 第48-56页 |
3.3.1 形貌分析 | 第48-50页 |
3.3.2 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50-51页 |
3.3.3 余辉曲线 | 第51-53页 |
3.3.4 热释光曲线 | 第53-55页 |
3.3.5 氧空位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热处理对不同破碎方式所得发光的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6-61页 |
3.4.1 物相分析 | 第56-57页 |
3.4.2 发光性能 | 第57-61页 |
3.5 比表面积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61-69页 |
3.5.1 物相分析 | 第62页 |
3.5.2 发光性能 | 第62-65页 |
3.5.3 热释光谱 | 第65-69页 |
3.6 缺陷聚集模型的提出 | 第69-70页 |
3.7 Sr_2MgSi_2O_7: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机械发光 | 第70-7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晶粒微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8-99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烧结温度对样品的微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8-84页 |
4.2.1 物相分析 | 第79-80页 |
4.2.2 微结构分析 | 第80-81页 |
4.2.3 发射光谱 | 第81-82页 |
4.2.4 余辉曲线 | 第82-83页 |
4.2.5 热释光曲线 | 第83-84页 |
4.3.保温时间对微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84-90页 |
4.3.1 物相分析 | 第84-85页 |
4.3.2 形貌分析 | 第85-87页 |
4.3.3 发射光谱 | 第87页 |
4.3.4 余辉曲线的变化 | 第87-89页 |
4.3.5 热释光谱 | 第89-90页 |
4.4 降温速率对微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90-96页 |
4.4.1 物相分析 | 第90-91页 |
4.4.2 物相分析 | 第91-92页 |
4.4.3 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92-93页 |
4.4.4 余辉曲线的变化 | 第93-95页 |
4.4.5 热释光曲线的变化 | 第95-96页 |
4.5 讨论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原位生成不同形貌发光粉体的发光性能 | 第99-118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球状Sr_2MgSi_2O_7: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99-107页 |
5.2.1 制备方法 | 第99-101页 |
5.2.2 物相分析 | 第101-102页 |
5.2.3 SEM形貌分析 | 第102-103页 |
5.2.4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103-105页 |
5.2.5 长余辉发光性能 | 第105-106页 |
5.2.6 加入葡萄糖制备球形发光粉 | 第106-107页 |
5.3 棒状Sr_2MgSi_2O_7: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107-110页 |
5.3.1 物相分析 | 第107-108页 |
5.3.2 SEM形貌分析 | 第108-109页 |
5.3.3 发射光谱 | 第109页 |
5.3.4 余辉性能 | 第109-110页 |
5.4 多孔Sr_2MgSi_2O_7: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110-115页 |
5.4.1 制备方法 | 第110-112页 |
5.4.2 物相分析 | 第112页 |
5.4.3 SEM形貌分析。 | 第112-113页 |
5.4.4 发射光谱 | 第113-114页 |
5.4.5 长余辉发光性能 | 第114-115页 |
5.5 讨论 | 第115-11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6章. Sr_2MgSi_2O_7: Eu~(2+), Dy~(3+)长余辉发光机理的探讨 | 第118-134页 |
6.1 前言 | 第118页 |
6.2 陷阱的类型 | 第118-119页 |
6.3 不同Eu离子含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19-124页 |
6.3.1 不同Eu离子含量的XRD图谱 | 第119页 |
6.3.2 单掺Eu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6.3.3 Eu含量对Sr_2MgSi_2O_7: 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6.4 不同Dy离子含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6.4.1 不同Dy离子含量的XRD图谱 | 第124-125页 |
6.4.2 单掺Dy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5页 |
6.4.3 Dy含量对Sr_2MgSi_2O_7: 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6.5 不同Eu和Dy比例下热释光曲线 | 第127-128页 |
6.6 长余辉发光过程 | 第128-133页 |
6.6.1 发光材料的能带结构 | 第129-131页 |
6.6.2 陷阱与复合中心 | 第131页 |
6.6.3 长余辉发光粉的机理模型 | 第131-13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