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问题研究--以Q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2.3 关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4 关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立法 | 第14页 |
1.2.5 关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执行 | 第14-15页 |
1.2.6 总体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 | 第18-19页 |
2.1.2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 | 第19页 |
2.2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社会控制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刑罚谦抑思想 | 第20页 |
2.2.3 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20页 |
2.2.4 深化的复归理论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Q市未成年犯罪状况及社区矫正政策 | 第22-28页 |
3.1 Q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成因 | 第22-26页 |
3.1.1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 第22-24页 |
3.1.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 第24-26页 |
3.2 社区矫正政策介绍 | 第26-27页 |
3.2.1 我国社区矫正相关政策 | 第26-27页 |
3.2.2 Q市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政策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Q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成效与困境 | 第28-43页 |
4.1 Q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4.1.1 Q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分析 | 第28-31页 |
4.1.2 Q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4.1.3 Q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现状 | 第32-34页 |
4.2 Q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主要成效 | 第34-37页 |
4.2.1 日常监管措施合理 | 第34-35页 |
4.2.2 群众关注度大大提高 | 第35页 |
4.2.3 心理矫治显成效 | 第35-36页 |
4.2.4 注重家庭矫治 | 第36页 |
4.2.5 个性化矫正方案助力新生活 | 第36-37页 |
4.2.6 人性化关怀见成效 | 第37页 |
4.3 Q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存在的困境 | 第37-42页 |
4.3.1 法律依据方面的困境 | 第38-39页 |
4.3.2 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对策 | 第43-48页 |
5.1 从立法层面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 | 第43-45页 |
5.1.1 健全法律体系 | 第43页 |
5.1.2 制定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和模式 | 第43-44页 |
5.1.3 建立社区矫正救济制度 | 第44页 |
5.1.4 增设社区服务刑种 | 第44-45页 |
5.2 从实践层面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 | 第45-47页 |
5.2.1 建立相对独立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机构 | 第45页 |
5.2.2 增加合适的社区矫正项目 | 第45-46页 |
5.2.3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 | 第46页 |
5.2.4 健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