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静力作用下临坡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3 考虑地下水的边坡承载力及稳定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2章 DLO方法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极限分析上限法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上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2.2 理想塑性材料 | 第23页 |
2.2.3 屈服准则 | 第23-24页 |
2.3 DLO法介绍 | 第24-27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2 自适应解过程 | 第25-27页 |
第3章 静力作用下临坡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27-45页 |
3.1 概述 | 第27-28页 |
3.2 数值分析模型及验证 | 第28-30页 |
3.2.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28-29页 |
3.2.2 模型验证 | 第29-30页 |
3.3 参数分析 | 第30-37页 |
3.3.1 H/B对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β对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3 c/γB对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φ对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5 λ对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边坡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1 破坏模式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2 边坡问题中解析解的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3.5 国内外规范的设计方法评价 | 第40-43页 |
3.5.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设计方法评价 | 第40-41页 |
3.5.2 美国AASHTO规范设计方法评价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地震作用下临坡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45-59页 |
4.1 概述 | 第45-46页 |
4.2 数值模型及验证 | 第46-48页 |
4.2.1 数值模型及参数介绍 | 第46页 |
4.2.2 模型验证 | 第46-48页 |
4.3 地震作用下承载力计算 | 第48-54页 |
4.3.1 纯黏性土边坡地震作用下承载力研究 | 第48-50页 |
4.3.2 c-φ型土边坡地震作用下承载力研究 | 第50-53页 |
4.3.3 地震作用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算例及对比 | 第54-56页 |
4.5 讨论:地震作用下边坡自重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不同水位下降模式下临坡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59-85页 |
5.1 概述 | 第59页 |
5.2 水位下降模式及计算原理 | 第59-63页 |
5.2.1 水位下降模式定义 | 第59-60页 |
5.2.2 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上限法计算原理 | 第60-63页 |
5.3 数值模型及验证 | 第63-66页 |
5.3.1 DLO计算模型 | 第63-64页 |
5.3.2 模型验证 | 第64-66页 |
5.4 水位下降对边坡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6-83页 |
5.4.1 不同水为下降模式的承载力图 | 第66-71页 |
5.4.2 破坏模式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71-81页 |
5.4.3 边坡坡度对最不利水位的影响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9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