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大肠杆菌 | 第9-10页 |
1.2.1 大肠杆菌概述 | 第9页 |
1.2.2 大肠杆菌特点 | 第9-10页 |
1.2.3 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3 同源重组 | 第10-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2 大肠杆菌RECA突变株DH5A中质粒分子内的同源重组 | 第13-20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2.2.1 菌株与载体 | 第13-14页 |
2.2.2 培养基配方 | 第14-15页 |
2.2.3 试剂和药品 | 第15页 |
2.2.4 仪器和设备 | 第1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5页 |
2.3.1 大质粒G7转化DH5α | 第15页 |
2.3.2 大质粒G7转化K12 | 第15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15-19页 |
2.4.1 DH5α凶株转化子中不同培养时间质粒大小变化 | 第15-18页 |
2.4.2 转化子7号质粒大小变化时程 | 第18-19页 |
2.4.3 转化野生菌株K12后质粒大小随时间变化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大肠杆菌DH5A RECA敲除突变株中质粒分子内同源重组 | 第20-26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3.2.1 菌株与质粒 | 第20页 |
3.2.2 培养基 | 第20页 |
3.2.3 试剂和药品 | 第20页 |
3.2.4 仪器和设备 | 第20-2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3.3.1 同源重组片段RT的构建 | 第21页 |
3.3.2 同源片段RT转化DH5α及转化子的筛选 | 第21页 |
3.3.3 同源重组片段TT的构建 | 第21-22页 |
3.3.4 同源重组片段TT转化DH5α △recATc~r | 第22页 |
3.3.5 含有同源序列的质粒PND19-T&Tc~Γ的构建 | 第22-23页 |
3.3.6 含同源重组序列的质粒转化 | 第23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3.4.1 同源重组片段RT片段的获得 | 第23页 |
3.4.2 DH5α recA敲除菌株DH5α△recA Tc~Γ的构建 | 第23-24页 |
3.4.3 质粒pMD19-GHG在DH5α△recA Tc~Γ中的同源重组 | 第24页 |
3.4.4 recA敲除突变株DH5α△recA的构建 | 第24-25页 |
3.4.5 质粒PMD19-T&Tc~Γ在DH5α△recA中的同源重组 | 第2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RECA敲除突变株同源重组动力学研究 | 第26-34页 |
4.1 引言 | 第2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4.2.1 菌株 | 第26页 |
4.2.2 试剂 | 第26页 |
4.2.3 所用引物 | 第26-2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4.3.1 同源重组片段的扩增 | 第27页 |
4.3.2 外源DNA浓度对同源重组的影响 | 第27-28页 |
4.3.3 不同同源臂长度的amp抗性基因转化大肠杆菌细胞 | 第2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4.4.1 同源重组片段的扩增 | 第28页 |
4.4.2 同源重组片段浓度对基因重组的影响 | 第28-31页 |
4.4.3 同源臂长度对重组的影响 | 第31-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SSB蛋白体外重组 | 第34-38页 |
5.1 引言 | 第34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6.1 结果 | 第38页 |
6.2 讨论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Abstract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