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债风险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外债风险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外债风险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外债及外债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外债的定义 | 第19页 |
2.2 外债风险各种指标的分析以及指标评价体系 | 第19-25页 |
2.2.1 外债风险各种指标的分析 | 第19-24页 |
2.2.2 中国外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中国外债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27-37页 |
3.1 层次分析法 | 第27-28页 |
3.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算法 | 第27-28页 |
3.2 熵权法 | 第28-30页 |
3.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8-29页 |
3.2.2 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29-30页 |
3.3 基于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30页 |
3.4 中国外债风险的综合评价 | 第30-36页 |
3.4.1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4.2 层次分析法权重 | 第30-31页 |
3.4.3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1页 |
3.4.4 综合评价值 | 第31-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谱聚类的中国外债风险评价 | 第37-45页 |
4.1 谱聚类算法 | 第37-40页 |
4.1.1 图的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4.1.2 谱聚类原理 | 第38-39页 |
4.1.3 非对称归一化谱聚类算法 | 第39-40页 |
4.2 参数的选取 | 第40-42页 |
4.2.1 几种常见相似图 | 第40页 |
4.2.2 高斯核参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4.2.3 聚类簇个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4.3 基于谱聚类的中国外债风险评价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45-46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