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可控涡两侧开缝钝体微燃烧器内氢气/空气预混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9-10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微燃烧的研究现状第10-22页
        1.2.1 微燃烧存在的问题第12-14页
        1.2.2 微燃烧的稳燃技术第14-22页
        1.2.3 微燃烧稳燃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2页
    1.3 本文研究目的第22-2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2 物理、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第24-32页
    2.1 模型的建立第24-26页
        2.1.1 物理模型第24-25页
        2.1.2 数学模型第25-26页
    2.2 反应机理及计算方法第26-28页
        2.2.1 氢气/氧气反应机理第26-27页
        2.2.2 计算方法第27-28页
    2.3 数值计算验证第28-30页
        2.3.1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28-29页
        2.3.2 数值方法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传统钝体与可控涡两侧开缝钝体微燃烧器内燃烧特性对比研究第32-52页
    3.1 进气速度的影响第32-39页
        3.1.1 燃烧效率和燃烧器出口温度第32-34页
        3.1.2 温度分布和氢气分布第34-38页
        3.1.3 速度分布第38-39页
    3.2 当量比的影响第39-46页
        3.2.1 吹熄极限和燃烧效率第40-42页
        3.2.2 温度分布第42-44页
        3.2.3 局部当量比分布第44-46页
    3.3 进气温度的影响第46-49页
        3.3.1 燃烧效率第46-47页
        3.3.2 温度分布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2页
4 可控涡两侧开缝钝体参数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52-78页
    4.1 可控流量配比γ的影响第52-58页
        4.1.1 燃烧效率和吹熄极限第52-54页
        4.1.2 温度分布第54-56页
        4.1.3 流速分布第56-58页
    4.2 可控缝隙d的影响第58-63页
        4.2.1 燃烧效率和吹熄极限第58-59页
        4.2.2 温度分布第59-61页
        4.2.3 流速分布第61-62页
        4.2.4 不同可控流量配比下可控缝隙的影响第62-63页
    4.3 可控涡两侧开缝钝体角度θ的影响第63-70页
        4.3.1 燃烧效率和吹熄极限第64-65页
        4.3.2 温度分布第65-67页
        4.3.3 流速分布第67-68页
        4.3.4 可控缝隙的出口流速第68-69页
        4.3.5 不同可控流量配比下可控涡两侧开缝钝体角度的影响第69-70页
    4.4 可控气流方向角度β的影响第70-75页
        4.4.1 燃烧效率和吹熄极限第70-72页
        4.4.2 温度分布第72-73页
        4.4.3 流速分布第73-74页
        4.4.4 可控缝隙的出口流速第74-75页
        4.4.5 不同可控流量配比下可控气流方向角度的影响第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5.1 本文主要结论第78-79页
    5.2 后续研究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附录第88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8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正庚烷液滴及液滴阵列燃烧特性研究
下一篇:富甲烷合成气部分预混燃烧特性的PLIF研究及CHEMKIN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