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创新尝试 | 第12-13页 |
2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形成历程 | 第13-19页 |
2.1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2.1.1 经济背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经济局面 | 第13-14页 |
2.1.2 政治背景:“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 第14页 |
2.1.3 文化背景:“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 第14-15页 |
2.2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2.1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 第15-16页 |
2.2.2 “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 | 第16-19页 |
3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涵及作用 | 第19-29页 |
3.1 荀子“隆礼”的内涵及作用 | 第19-21页 |
3.1.1 革新西周、孔孟之“礼” | 第19-20页 |
3.1.2 调节欲望,维护社会秩序 | 第20-21页 |
3.2 荀子“隆礼”的作用 | 第21-23页 |
3.2.1 规范社会秩序 | 第21-22页 |
3.2.2 引领政治导向 | 第22页 |
3.2.3 教化道德修养 | 第22-23页 |
3.3 荀子“重法”的内涵及作用 | 第23-24页 |
3.3.1 “以礼入法” | 第23-24页 |
3.3.2 明德慎罚,罚当其罪 | 第24页 |
3.4 荀子“重法”的作用 | 第24-26页 |
3.4.1 维护政治统治 | 第24-25页 |
3.4.2 完善“礼”的规范性 | 第25页 |
3.4.3 补充“礼”之道德教化的不足 | 第25-26页 |
3.5 荀子“礼”与“法”融合 | 第26-29页 |
3.5.1 “礼”是“法”的根本原则 | 第27页 |
3.5.2 “法”是“礼”的基本保障 | 第27页 |
3.5.3 “礼”与“法”相辅相成 | 第27-29页 |
4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 | 第29-37页 |
4.1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重要文化源泉 | 第29-32页 |
4.1.1 理想人格理念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 第30-31页 |
4.1.2 道德教化理念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 第31-32页 |
4.2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创新方案 | 第32-34页 |
4.2.1 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 第32-33页 |
4.2.2 礼与法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 第33-34页 |
4.3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第34-37页 |
4.3.1 继承与创新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4.3.2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原则 | 第35页 |
4.3.3 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原则 | 第35-37页 |
5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7-47页 |
5.1 借鉴荀子道德教育方法,推动当今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 第37-40页 |
5.1.1 在道德教育中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道德修养 | 第37-39页 |
5.1.2 加强道德实践的发展完善 | 第39-40页 |
5.1.3 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40页 |
5.2 引入法制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完善 | 第40-47页 |
5.2.1 加强法制教育,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 第41-44页 |
5.2.2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