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氧化-还原条件下两种不同折叠体之间可逆转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第9-24页
    1.1 引言第9页
    1.2 超分子与超分子化学第9-10页
    1.3 超分子相互作用的本质第10-12页
        1.3.1 氢键作用第11页
        1.3.2 范德华作用力第11页
        1.3.3 π-π堆积第11-12页
    1.4 折叠体的定义第12-13页
    1.5 折叠体的构建第13-19页
        1.5.1 氢键作用驱动的折叠第14-15页
        1.5.2 疏溶剂作用驱动的折叠第15页
        1.5.3 供体-受体作用驱动的折叠第15-16页
        1.5.4 配位作用驱动的折叠第16-18页
        1.5.5 自由基相互作用促使的折叠第18-19页
    1.6 折叠体的刺激响应性第19-22页
        1.6.1 紫外可见光刺激第19-20页
        1.6.2 pH刺激第20-21页
        1.6.3 氧化-还原刺激响应第21-22页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第22-24页
第二章 TTF自由基折叠体与供-受体[3]准轮烷折叠体的构筑及可逆相互转化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课题设计第25-26页
    2.3 目标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第26-30页
    2.4 自由基二聚折叠体与[3]准轮烷折叠体相互转变实验第30-39页
        2.4.1 自由基二聚折叠体的研究第30-35页
        2.4.2 [3]准轮烷折叠体的构筑第35-37页
        2.4.3 两种折叠体的可逆相互转变研究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紫精自由基折叠体与供-受体[n]准轮烷折叠体的构筑及可逆相互转化第40-45页
    3.1 课题设计第40-41页
    3.2 目标分子的合成路线第41-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实验部分第46-58页
    5.1 实验通则第46-47页
    5.2 两种不同折叠体刺激响应的可逆转变研究的实验部分第4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附录1 部分化合物的NMR图第64-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钯催化2-氨基呋喃位置选择性的sp~3C-H键硫氰化和光催化烯烃的乙酰芳基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以Lewis酸碱效应强化铷离子在典型MOFs材料上的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