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的选择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问题 | 第10-12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要素与相关理论 | 第15-29页 |
·关于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理论研究 | 第15-26页 |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特性 | 第15-17页 |
·居住区空间的功能 | 第15-16页 |
·居住区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16页 |
·居住区空间的渗透 | 第16-17页 |
·居民对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 | 第17-26页 |
·居住环境领域性与安全需求 | 第18-22页 |
·社会交往需求 | 第22-24页 |
·家园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 第24-26页 |
·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环境行为研究 | 第26-27页 |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 第26页 |
·唤醒理论 | 第26页 |
·环境应激 | 第26页 |
·行为场景理论 | 第26页 |
·人在外部空间的行为习性研究 | 第26-27页 |
·动作性行为习性 | 第27页 |
·体验性行为习性 | 第27页 |
·行为习性的差异 | 第27页 |
·我国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理论的发展 | 第27-28页 |
·里弄的组成结构 | 第27-28页 |
·邻里单位 | 第28页 |
·街坊与小区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前宿舍区外部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 第29-55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空间形态研究 | 第29-32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史 | 第29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规划布局 | 第29-31页 |
·依托于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基础之上 | 第29-30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区规划特点 | 第30-31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区建筑艺术特色 | 第31-32页 |
·历史渊源 | 第31页 |
·50 年代苏联影响下的国内厂区艺术特色 | 第31-32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前宿舍区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的发展史 | 第32-33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的规划布局 | 第33-34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的建筑特点 | 第34-35页 |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前宿舍区空间形态研究 | 第35-54页 |
·300 宿舍区 | 第36-43页 |
·A1 组团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 第36-39页 |
·300 宿舍区其他组团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 第39-43页 |
·301 宿舍区 | 第43-46页 |
·B1 组团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 第43-46页 |
·301 宿舍区其他组团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 第46页 |
·主要街道比例 | 第46-52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现存的一些问题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一汽厂前宿舍区外部空间形态的借鉴意义 | 第55-75页 |
·借鉴国外居住区规划的优秀理论与思想 | 第55-57页 |
·将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引入居住区规划体系 | 第55-56页 |
·开放社区的营造 | 第56页 |
·激发居住区活力,营造邻里交往的良好空间 | 第56页 |
·营造文化氛围浓郁的居住区 | 第56-57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 | 第57-58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外部空间特征 | 第58-60页 |
·当前长春居住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0-62页 |
·居住区空间层次单一、乏味,缺乏围合感 | 第60页 |
·缺乏传统居住形式所营造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 第60页 |
·居住区外部空间缺乏组织性和连续性 | 第60-61页 |
·忽视了人在居住空间的主体地位 | 第61页 |
·居住区规划建设盲目贪大 | 第61-62页 |
·封闭式居住区的弊病 | 第62页 |
·居住区规划设计品质难以保证 | 第62页 |
·一汽厂前宿舍区外部空间环境对长春居住区建设的启示 | 第62-74页 |
·学习一汽厂前宿舍区围合式布置 | 第63-66页 |
·创造连续性空间 | 第66-68页 |
·居住区外部空间领域感的建立 | 第68-69页 |
·院落空间的营造 | 第69-74页 |
·院落构图 | 第70-71页 |
·三维空间 | 第71-73页 |
·院落中的交往行为 | 第73页 |
·游戏行为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调查表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