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MoS2和G-wire适配体共振光传感器对凝血酶、microRNA和AFP的检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生物标志物第11-12页
        1.1.1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第11页
        1.1.2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意义第11-12页
    1.2 共振光散射技术第12-17页
        1.2.1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概述与发展第12-13页
        1.2.2 共振光技术的应用第13-17页
    1.3 MoS_2的研究第17-19页
        1.3.1 MoS_2的介绍第17页
        1.3.2 MoS_2的制备第17-18页
        1.3.3 MoS_2检测生物物质的光学应用第18-19页
    1.4 G-线的研究第19-22页
        1.4.1 G-线的介绍第19-20页
        1.4.2 G-线的制备第20页
        1.4.3 基于G-线检测生物物质的光学应用第20-22页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通过共振光技术基于MoS_2适配体生物传感器超灵敏检测凝血酶第23-34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5页
        2.2.1 实验试剂第24-25页
        2.2.2 实验仪器第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6页
        2.3.1 MoS_2纳米片的制备第25-26页
        2.3.2 基于MoS_2 RLS传感器的制备第26页
        2.3.3 共振光的检测第2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6-33页
        2.4.1 RLS检测凝血酶的原理第26-27页
        2.4.2 MoS_2纳米片的表征第27-28页
        2.4.3 传感器用于凝血酶检测的可行性第28页
        2.4.4 测定条件的优化第28-30页
        2.4.5 凝血酶灵敏度的考察第30-32页
        2.4.6 凝血酶特异性的考察第32-33页
        2.4.7 实际样品中对凝血酶的检测第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免标记的共振光传感器通过裂解诱导G-wire的形成来检测miRNA第34-45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实验试剂第35-36页
        3.2.2 实验仪器第36页
    3.3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3.1 miRNAs共振光检测第36-37页
        3.3.2 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第3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7-44页
        3.4.1 RLS检测miRNA的原理第37-38页
        3.4.2 传感器用于miRNA-122检测的可行性第38页
        3.4.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第38-39页
        3.4.4 优化反应条件第39-42页
        3.4.5 miRNA-122灵敏度的考察第42-43页
        3.4.6 miRNA-122特异性的考察第43-44页
        3.4.7 实际样品的分析第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免标记的共振光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AFP和miRNA第45-63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7页
        4.2.1 实验试剂第46-47页
        4.2.2 实验仪器第47页
    4.3 实验方法第47-48页
        4.3.1 AFP和miRNA-122的共振光检测第47-48页
        4.3.2 圆二光谱分析第48页
        4.3.3 吸收光谱分析第4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8-62页
        4.4.1 同时检测AFP和miRNA的原理第48-49页
        4.4.2 AFP和miRNA检测的可行性考察第49-52页
        4.4.3 测定条件的优化第52-55页
        4.4.4 AFP或miRNA-122的灵敏度分析第55-57页
        4.4.5 AFP和miRNA-122混合物的共振光分析第57-60页
        4.4.6 目标物特异性的考察第60-61页
        4.4.7 血清样品中miRNA-122和AFP的检测第61-62页
    4.5 结论第62-63页
第5章 全文总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BAQUS的波浪对金属菱形链网的水动力特性研究
下一篇:刘大櫆诗歌的“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