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中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 第12-16页 |
1.1.1 中医肝癌的文献研究 | 第12页 |
1.1.2 肝癌病因病机研究 | 第12-13页 |
1.1.3 肝癌的中医证型分布 | 第13页 |
1.1.4 近代医家对肝癌治法认识 | 第13-14页 |
1.1.5 健脾柔肝法治疗肝癌的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1.6 健脾柔肝类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 | 第15页 |
1.1.7 健脾柔肝法在中晚期肝癌中的运用 | 第15-16页 |
1.2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1.2.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1.2.2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17-20页 |
1.3 阿帕替尼与肝癌 | 第20-24页 |
1.3.1 VEGF及VEGFR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1.3.2 抗血管生成与肝癌 | 第21页 |
1.3.3 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机制 | 第21页 |
1.3.4 阿帕替尼用治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 第21-22页 |
1.3.5 阿帕替尼的联合应用 | 第22页 |
1.3.6 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4-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1.2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 第24页 |
2.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24页 |
2.1.4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2.1.5 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2.1.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病例分组方法 | 第25页 |
2.2.2 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2.2.3 观察指标 | 第26页 |
2.2.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8-36页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8页 |
3.1.1 年龄 | 第28页 |
3.1.2 性别、Child-Pugh分级、乙肝病史、肝癌分期 | 第28页 |
3.2 治疗后两组近期客观疗效比较 | 第28-29页 |
3.3 治疗后两组AFP值比较 | 第29页 |
3.4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29-30页 |
3.5 中医症状程度分级比较 | 第30-32页 |
3.5.1 纳差和上腹痛症状程度分级比较 | 第30页 |
3.5.2 口苦和腹泻程度分级比较 | 第30-31页 |
3.5.3 腹胀和乏力程度比较 | 第31-32页 |
3.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 第32页 |
3.7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32-33页 |
3.8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33页 |
3.9 各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33-3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4.1 讨论 | 第36-38页 |
4.1.1 导师金军教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经验 | 第36页 |
4.1.2 健脾柔肝方组成及方解 | 第36-37页 |
4.1.3 健脾柔肝方中单味药的现代研究 | 第37-38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2.1 肿瘤瘤体及AFP评价分析 | 第38页 |
4.2.2 健脾柔肝法对中医症状程度分级、症候积分及疗效评价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3 健脾柔肝法对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39页 |
4.2.4 健脾柔肝法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3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