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2“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相关概念及发展概况 | 第19-33页 |
2.1 私募股权基金 | 第19页 |
2.2 并购基金及其基本模式介绍 | 第19-24页 |
2.2.1 并购基金组织形式 | 第19-21页 |
2.2.2 并购基金具体运作 | 第21-24页 |
2.3“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 | 第24-33页 |
2.3.1“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含义 | 第24页 |
2.3.2“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3“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模式 | 第25-29页 |
2.3.4“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 第29-33页 |
3 中南文化传媒基金并购千易志诚案例介绍 | 第33-36页 |
3.1 相关公司概况 | 第33页 |
3.2 并购基金概况 | 第33-34页 |
3.3 并购基金的并购行为 | 第34-35页 |
3.3.1 增资千易志诚 30%股权 | 第34页 |
3.3.2 收购千易志诚 100%股权 | 第34-35页 |
3.4 并购基金的结束 | 第35-36页 |
4 中南文化传媒基金并购千易志诚案例分析 | 第36-50页 |
4.1 中南文化传媒并购基金设立动因分析 | 第36-38页 |
4.1.1 国内文化传媒行业发展良好 | 第36-37页 |
4.1.2 中南重工可实现从制造业向文化传媒业的转型 | 第37-38页 |
4.2 中南文化传媒基金并购千易志诚运作分析 | 第38-43页 |
4.2.1 组织形式 | 第38-40页 |
4.2.2 标的遴选 | 第40-41页 |
4.2.3 投资决策 | 第41-42页 |
4.2.4 投后管理 | 第42-43页 |
4.2.5 项目退出 | 第43页 |
4.3 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战略层面分析 | 第43-50页 |
4.3.1 完成并购后的产业链协同优势 | 第44-45页 |
4.3.2 完成并购后对公司财务方面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3 完成并购后对公司股价估值方面的影响 | 第46-50页 |
5 中南文化基金并购千易志诚案例中的问题及建议 | 第50-56页 |
5.1“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3页 |
5.1.1 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50页 |
5.1.2 部门设置有待完善,未设立风险隔离墙 | 第50-51页 |
5.1.3 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约束能力有待提高 | 第51-52页 |
5.1.4 业绩承诺风险 | 第52-53页 |
5.1.5 投资退出阶段尚未设置股权回购条款 | 第53页 |
5.2 关于“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现存问题的建议 | 第53-56页 |
5.2.1 自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履行信息披露责任 | 第53-54页 |
5.2.2 合理设置退出阶段的业绩补偿条款 | 第54-55页 |
5.2.3 完善业绩承诺履行制度 | 第55-5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