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基础概念 | 第14-17页 |
1 中医教育模式 | 第14-15页 |
2 中医师承教育的概念 | 第15页 |
3 中医师承教育的源流 | 第15-17页 |
第二章 1949—1954年河南中医师承教育发展概况 | 第17-23页 |
1 卫生医疗背景 | 第17-18页 |
2 开展中医师承教育的原因和目的 | 第18-19页 |
2.1 原因:疾病横行,缺医少药 | 第18页 |
2.2 目的:改善卫生状况,培养卫生人才 | 第18-19页 |
3 中医师承教育的表现形式 | 第19-21页 |
3.1 传统的师带徒模式 | 第19-21页 |
4 中医带徒的具体办法 | 第21-22页 |
4.1 传统自由,临证与理论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 | 第21页 |
4.2 注重经典,精泛结合的教学内容 | 第21-22页 |
4.3 随机自主,老师评判的考核及出师办法 | 第22页 |
5 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5.1 主要成就 | 第22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第三章 1955—1989年河南中医师承教育发展概况 | 第23-33页 |
1 卫生医疗背景 | 第23-24页 |
2 开展中医师承教育的原因和目的 | 第24-26页 |
2.1 加快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 第24页 |
2.2 抢救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 第24-25页 |
2.3 解决中医人才出师考核和工作待遇问题 | 第25-26页 |
3 中医师承教育的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3.1 卫生所和联合诊所组织师带徒 | 第26页 |
3.2 个体开业的中医师带徒 | 第26-27页 |
3.3 举办中医学徒班 | 第27页 |
4 中医带徒的具体办法 | 第27-30页 |
4.1 采取五统一的教学方法 | 第27-28页 |
4.2 教学内容 | 第28-30页 |
4.2.1 注重中医经典,中西医结合全面培养医疗知识 | 第28-29页 |
4.2.2 重视医德培养 | 第29-30页 |
4.3 考核及出师办法 | 第30页 |
5 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 第30-33页 |
5.1 主要成就 | 第30-32页 |
5.1.1 摸索完善出一套带徒办法 | 第30-31页 |
5.1.2 抢救继承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 第31页 |
5.1.3 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 | 第31-32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第四章 1990年至今河南中医师承教育发展概况 | 第33-40页 |
1 卫生医疗背景 | 第33-34页 |
2 开展中医师承教育的原因和目的 | 第34页 |
3 中医师承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34-38页 |
3.1 政府主办的师承教育 | 第34-37页 |
3.1.1 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开展 | 第34-35页 |
3.1.2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 | 第35页 |
3.1.3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立 | 第35-36页 |
3.1.4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的实施 | 第36页 |
3.1.5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的培养 | 第36-37页 |
3.2 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办的师承教育 | 第37-38页 |
3.3 中医医疗机构主办的师承教育 | 第38页 |
4 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4.1 主要成就 | 第38-39页 |
4.2 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初步评价 | 第40-43页 |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特点 | 第40-41页 |
1.1 政府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较早 | 第40页 |
1.2 这一时期开展中医师承教育的形式多样 | 第40-41页 |
1.3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 第41页 |
1.3.1 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师带徒办法 | 第41页 |
1.3.2 河南省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多次走在全国的前列 | 第41页 |
2 不足及建议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 第49-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2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