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概述 | 第12页 |
1.2 DVH现有的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1.3 禽类抗病力的遗传基础 | 第13-16页 |
1.3.1 品种或品系对疾病的抗性差异 | 第13-14页 |
1.3.2 相关抗性候选基因 | 第14-16页 |
1.4 禽类抗病力的选择途径 | 第16-18页 |
1.4.1 传统的表行选择 | 第16-17页 |
1.4.2 利用免疫应答和免疫指标选择 | 第17页 |
1.4.3 利用分子遗传标记选择 | 第17-18页 |
1.5 利用转录组技术揭示禽病的致病机制和抗性遗传机制 | 第18-19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抗DHAV-3北京鸭G2代和G3的选育 | 第21-36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 | 第21-22页 |
2.2.1 抗DHAV-3北京鸭G1代 | 第21页 |
2.2.2 鸭胚 | 第21页 |
2.2.3 DHAV-3强毒株和重组表达菌株 | 第21-22页 |
2.2.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2.5 ELISA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22页 |
2.2.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3 方法 | 第22-24页 |
2.3.1 抗DHAV-3北京鸭G2代家系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2 抗DHAV-3北京鸭G3代家系的建立 | 第23页 |
2.3.3 病毒培养 | 第23-24页 |
2.3.4 病毒ELD_(50)的测定 | 第24页 |
2.3.5 感染试验 | 第24页 |
2.3.6 母源抗体的检测 | 第24页 |
2.3.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4 结果 | 第24-33页 |
2.4.1 抗DHAV-3北京鸭G2代攻毒备选鸭群体的建立 | 第24-25页 |
2.4.2 抗DHAV-3北京鸭G3代攻毒备选鸭群体的建立 | 第25页 |
2.4.3 病毒培养和ELD_(50)的测定 | 第25页 |
2.4.4 攻毒前雏鸡母源抗体的检测 | 第25-26页 |
2.4.5 感染试验 | 第26-27页 |
2.4.6 抗DHAV-3北京鸭G2代的死亡曲线 | 第27-28页 |
2.4.7 抗DHAV-3北京鸭G3代的死亡曲线 | 第28-29页 |
2.4.8 抗DHAV-3北京鸭G2代的死亡情况 | 第29页 |
2.4.9 抗DHAV-3北京鸭G3代的死亡情况 | 第29-33页 |
2.4.10 抗DHAV-3北京鸭三个世代存活率的比较 | 第33页 |
2.5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感染DHAV-3 Z8系北京鸭G2代的宿主差异研究 | 第36-45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毒株 | 第36页 |
3.2.2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3.2.3 家系组建 | 第36-37页 |
3.2.4 动物试验 | 第37页 |
3.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37页 |
3.2.6 病毒载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7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 第38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 | 第38-43页 |
3.3.1 感染试验 | 第38-39页 |
3.3.2 病毒载量 | 第39-40页 |
3.3.3 PRRs mRNA表达水 | 第40-42页 |
3.3.4 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感染DHAV-3 Z8系G2代北京鸭肝脏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45-66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4.2.1 毒株和动物 | 第45页 |
4.2.2 感染试验 | 第45-46页 |
4.2.3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46页 |
4.2.4 DHAV-3的分子检测 | 第46页 |
4.2.5 cDNA文库的建立及illumina测序 | 第46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4.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7页 |
4.2.8 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47-48页 |
4.2.9 KEGGPathway通路分析 | 第48页 |
4.2.10 荧光定量PCR验证候选基因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63页 |
4.3.1 DHAV-3的分子检测 | 第48-49页 |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和比对分析 | 第49页 |
4.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9-50页 |
4.3.4 感染DHAV-3的G2代北京鸭差异基因筛选 | 第50-55页 |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类 | 第55-58页 |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的富集 | 第58-63页 |
4.3.7 候选抗性基因 | 第63页 |
4.3.8 候选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63页 |
4.4 讨论 | 第63-6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