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支撑 | 第20-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建设用地 | 第20页 |
2.1.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第20-21页 |
2.1.3 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2.2.1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 第21-23页 |
2.2.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空间分析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3.1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涉及GIS数据格式 | 第26-27页 |
3.1.1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6-27页 |
3.1.2 GIS数据格式 | 第27页 |
3.2 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3.2.1 生态因子叠加法 | 第27页 |
3.2.2 生态因子组合法 | 第27-28页 |
3.3 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28-29页 |
3.3.1 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 | 第28页 |
3.3.2 其他评价模型 | 第28-29页 |
3.4 指标量化的方法 | 第29-30页 |
3.4.1 权重确定方法 | 第29-30页 |
3.4.2 指标评分方法 | 第30页 |
3.5 基于GIS技术的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流程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2-38页 |
4.1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2页 |
4.1.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 第32页 |
4.1.2 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4.1.3 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4.2 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 | 第32-34页 |
4.2.1 基础评价因子 | 第33页 |
4.2.2 生态限制因子 | 第33-34页 |
4.3 评价因子分析 | 第34-38页 |
4.3.1 基础评价因子 | 第34-35页 |
4.3.2 生态限制因子 | 第35-36页 |
4.3.3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36-38页 |
第五章 GIS支持下的云龙示范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38-59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38-40页 |
5.2 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第40-44页 |
5.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5.2.2 评价模型 | 第42页 |
5.2.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 第42-44页 |
5.3 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处理 | 第44-47页 |
5.3.1 数据库建立 | 第44-47页 |
5.3.2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5.4 基于GIS的单因子评价分级 | 第47-55页 |
5.4.1 自然条件因子评价 | 第47-48页 |
5.4.2 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 第48-53页 |
5.4.3 生态限制因子分析 | 第53-55页 |
5.5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55-59页 |
第六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云龙示范区用地开发导则 | 第59-64页 |
6.1 用地开发现状分析 | 第59-61页 |
6.1.1 用地开发现状 | 第59-60页 |
6.1.2 现状用地与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比对 | 第60-61页 |
6.2 空间管制措施与用地开发导则 | 第61-64页 |
6.2.1 空间管制措施 | 第61-62页 |
6.2.2 适宜建设区用地开发导则 | 第62-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页 |
7.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