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株洲市云龙示范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第17-18页
    1.6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支撑第20-26页
    2.1 概念界定第20-21页
        2.1.1 建设用地第20页
        2.1.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第20-21页
        2.1.3 生态适宜性评价第21页
    2.2 相关理论第21-26页
        2.2.1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第21-23页
        2.2.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第23-24页
        2.2.3 空间分析理论第24-26页
第三章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第26-32页
    3.1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涉及GIS数据格式第26-27页
        3.1.1 地理信息系统第26-27页
        3.1.2 GIS数据格式第27页
    3.2 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第27-28页
        3.2.1 生态因子叠加法第27页
        3.2.2 生态因子组合法第27-28页
    3.3 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第28-29页
        3.3.1 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第28页
        3.3.2 其他评价模型第28-29页
    3.4 指标量化的方法第29-30页
        3.4.1 权重确定方法第29-30页
        3.4.2 指标评分方法第30页
    3.5 基于GIS技术的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流程第30-32页
第四章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2-38页
    4.1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32页
        4.1.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第32页
        4.1.2 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第32页
        4.1.3 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第32页
    4.2 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第32-34页
        4.2.1 基础评价因子第33页
        4.2.2 生态限制因子第33-34页
    4.3 评价因子分析第34-38页
        4.3.1 基础评价因子第34-35页
        4.3.2 生态限制因子第35-36页
        4.3.3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第36-38页
第五章 GIS支持下的云龙示范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第38-59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38-40页
    5.2 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第40-44页
        5.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40-42页
        5.2.2 评价模型第42页
        5.2.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第42-44页
    5.3 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处理第44-47页
        5.3.1 数据库建立第44-47页
        5.3.2 数据处理第47页
    5.4 基于GIS的单因子评价分级第47-55页
        5.4.1 自然条件因子评价第47-48页
        5.4.2 社会经济因子分析第48-53页
        5.4.3 生态限制因子分析第53-55页
    5.5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第55-59页
第六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云龙示范区用地开发导则第59-64页
    6.1 用地开发现状分析第59-61页
        6.1.1 用地开发现状第59-60页
        6.1.2 现状用地与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比对第60-61页
    6.2 空间管制措施与用地开发导则第61-64页
        6.2.1 空间管制措施第61-62页
        6.2.2 适宜建设区用地开发导则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7.1 结论第64页
    7.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规冲突检测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时—空优化融合的多波段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