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银杏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6-19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6-18页 |
1.2.2 萜内酯类化合物 | 第18页 |
1.2.3 烷基酚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1.2.4 其它类化合物 | 第19页 |
1.3 银杏黄酮的提取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溶剂法 | 第19-20页 |
1.3.2 超(亚)临界流体提取法 | 第20页 |
1.3.3 酶提取法 | 第20-21页 |
1.3.4 双水相萃取法 | 第21页 |
1.4 银杏黄酮的精制纯化方法 | 第21-23页 |
1.4.1 溶剂法 | 第21-22页 |
1.4.2 树脂柱层析法 | 第22页 |
1.4.3 超滤法 | 第22-23页 |
1.4.4 结晶法 | 第23页 |
1.4.5 金属络合解离法 | 第23页 |
1.5 银杏黄酮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1.5.1 分光光度法 | 第23页 |
1.5.2 色谱法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银杏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6-44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26页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6-28页 |
2.3 银杏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32页 |
2.3.1 分光光度法 | 第28-29页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9-32页 |
2.4 实验方法与结果讨论 | 第32-43页 |
2.4.1 银杏叶的预处理 | 第32页 |
2.4.2 银杏叶中总黄酮的提取 | 第32-33页 |
2.4.3 影响银杏黄酮热回流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第33-37页 |
2.4.4 超声辅助提取的实验 | 第37-40页 |
2.4.5 水析实验 | 第40-41页 |
2.4.6 银杏黄酮提取的正交实验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银杏黄酮的工艺研究 | 第44-64页 |
3.1 基本原理 | 第44页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3.3.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45页 |
3.3.2 静态实验 | 第45-46页 |
3.3.3 动态实验 | 第46页 |
3.3.4 洗脱液的干燥 | 第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3页 |
3.4.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第46-47页 |
3.4.2 树脂的静态吸附特性 | 第47-50页 |
3.4.3 树脂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0-58页 |
3.4.4 操作参数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58-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聚酰胺树脂纯化银杏黄酮的工艺研究 | 第64-80页 |
4.1 基本原理 | 第64页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3.1 聚酰胺树脂的预处理 | 第64页 |
4.3.2 静态实验 | 第64-65页 |
4.3.3 动态实验 | 第65页 |
4.3.4 洗脱液的干燥 | 第6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9页 |
4.4.1 树脂的静态吸附特性 | 第65-68页 |
4.4.2 树脂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68-75页 |
4.4.3 操作参数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75-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大孔吸附树脂与聚酰胺树脂联合纯化银杏黄酮的研究 | 第80-86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80页 |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80页 |
5.3 实验方法与结果讨论 | 第80-83页 |
5.3.1 树脂联合使用顺序的研究 | 第80-81页 |
5.3.2 树脂联合使用的正交实验 | 第81-83页 |
5.3.3 树脂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实验 | 第83页 |
5.4 银杏黄酮精制纯化方法比较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硕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