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声能回收装置机理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压电材料的声能量回收原理分析 | 第16-31页 |
2.1 声学基础 | 第16-17页 |
2.2 Helmholtz谐振器集总参数模型 | 第17-19页 |
2.3 Helmholtz谐振器等效类比电路 | 第19-20页 |
2.4 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 | 第20-23页 |
2.4.1 压电材料 | 第20页 |
2.4.2 压电效应 | 第20-21页 |
2.4.3 压电方程 | 第21-23页 |
2.5 单晶片圆形压电振子理论模型分析 | 第23-27页 |
2.6 单晶片悬臂梁压电振子理论模型分析 | 第27-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圆形压电振子声能回收器设计与COMSOL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31-46页 |
3.1 Comsol~(TM)有限元仿真软件简介 | 第31页 |
3.2 Helmholtz谐振器声压放大特性仿真分析 | 第31-37页 |
3.2.1 Helmholtz谐振器结构模型 | 第31-32页 |
3.2.2 Helmholtz谐振器模型的边界条件与网格剖分 | 第32页 |
3.2.3 Helmholtz谐振器特征频率分析 | 第32-33页 |
3.2.4 Helmholtz谐振器结构参数对声波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 求解圆形压电振子固有频率 | 第37-39页 |
3.4 Helmholtz谐振器圆形压电振子声能回收器研究 | 第39-44页 |
3.5 入射声压对输出电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Helmholtz谐振器与压电悬臂梁声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 第46-52页 |
4.1 基于Helmholtz谐振器与压电悬臂梁声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参数分析与确定 | 第46-48页 |
4.2 新型声能量回收装置工作原理 | 第48页 |
4.3 声能回收装置的制作 | 第48-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Helmholtz谐振器与压电悬臂梁新型声能量回收装置的实验验证 | 第52-58页 |
5.1 声能回收装置的实验平台 | 第52-53页 |
5.2 Helmholtz谐振器与新型声能量回收装置谐振频率及声压放大倍数的测量 | 第53-55页 |
5.3 新型声能量回收装置的发电效果测量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3-64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