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22页 |
1.2.1 桥梁结构评定研究 | 第14页 |
1.2.2 既有结构损伤对桥梁车载动力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模态识别和损伤诊断 | 第16-18页 |
1.2.4 损伤桥梁动力特性及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5 小波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基础 | 第24-41页 |
2.1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 | 第24-26页 |
2.2 车桥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及经典理论 | 第26-32页 |
2.2.1 匀速移动常量力作用车桥模型 | 第26-29页 |
2.2.2 匀速滚动质量作用车桥模型 | 第29-30页 |
2.2.3 匀速移动弹簧-质量作用车桥模型 | 第30-32页 |
2.3 车桥耦合关系 | 第32-33页 |
2.4 桥梁的裂缝模拟 | 第33-35页 |
2.5 小波理论基础 | 第35-41页 |
2.5.1 从傅里叶变换到小波变换 | 第35-36页 |
2.5.2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6-39页 |
2.5.3 小波包分析 | 第39-40页 |
2.5.4 离散小波变换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损伤识别 | 第41-72页 |
3.1 车辆与桥梁建模并验证正确性 | 第41-49页 |
3.1.1 1/4车辆模型匀速通过简支梁的车桥耦合振动算例验证 | 第41-43页 |
3.1.2 1/2车辆模型匀速通过简支梁的车桥耦合振动算例验证 | 第43-49页 |
3.2 裂缝模拟方法说明 | 第49-50页 |
3.3 连续梁桥裂缝位置的识别 | 第50-64页 |
3.3.1 移动荷载匀速通过带损伤的连续梁 | 第50-60页 |
3.3.2 单轴模型法识别 | 第60-64页 |
3.4 连续梁桥裂缝深度的识别 | 第64-69页 |
3.4.1 通过小波系数灰度图观察裂缝深度的变化 | 第64-66页 |
3.4.2 通过小波系数模极大值轨迹图观察裂缝深度的变化 | 第66-69页 |
3.5 连续梁桥裂缝数量的识别 | 第69-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车辆参数对桥梁裂缝识别的影响 | 第72-90页 |
4.1 不同车速对裂缝识别的影响 | 第72-78页 |
4.1.1 基于桥梁挠度数据的研究 | 第72-75页 |
4.1.2 基于簧上质量竖向速度数据的研究 | 第75-78页 |
4.2 不同车重对裂缝识别效果的影响 | 第78-80页 |
4.2.1 基于桥梁跨中挠度数据的研究 | 第78-79页 |
4.2.2 基于车体竖向速度数据的研究 | 第79-80页 |
4.3 不同弹簧刚度阻尼对裂缝识别效果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1 弹簧刚度对裂缝识别的影响研究 | 第80-81页 |
4.3.2 弹簧阻尼对裂缝识别的影响研究 | 第81-82页 |
4.4 双轴车辆识别裂缝 | 第82-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0-9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5.2.1 进一步研究不平整度对裂缝识别的影响研究展望 | 第91页 |
5.2.2 双轴车辆识别裂缝的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