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1 佛手的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1 挥发油类成分 | 第13页 |
1.2 黄酮类成分 | 第13-14页 |
1.3 香豆素类成分 | 第14页 |
1.4 糖类成分 | 第14-15页 |
1.5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 第15页 |
2 佛手的药理作用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2.1 调节糖脂代谢作用 | 第15-16页 |
2.2 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 第16页 |
2.3 抗菌作用 | 第16页 |
2.4 抗肿瘤作用 | 第16-17页 |
3 佛手的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3.1 指纹图谱研究 | 第17页 |
3.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17-18页 |
3.3 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 第18页 |
4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研究中药产地差异性的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5 近红外光谱在中药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6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6.1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6.2 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佛手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23-33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仪器 | 第23页 |
2.1.2 试剂及材料 | 第23-24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24-30页 |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24页 |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24页 |
2.2.3 色谱条件 | 第24-25页 |
2.2.4 方法学考察 | 第25-26页 |
2.2.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评价分析 | 第26-28页 |
2.2.6 模式识别分析 | 第28-30页 |
2.3 讨论 | 第30页 |
2.3.1 样品条件的选择 | 第30页 |
2.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0页 |
2.3.3 不同产地佛手对比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佛手药材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研究 | 第33-57页 |
3.1 佛手药材UPLC-Q-TOF-MS定性研究 | 第33-39页 |
3.1.1 仪器及材料 | 第33-34页 |
3.1.2 方法与结果 | 第34-36页 |
3.1.3 讨论 | 第36-39页 |
3.2 佛手药材GC-MS定性分析研究 | 第39-47页 |
3.2.1 仪器及材料 | 第39-40页 |
3.2.2 方法与结果 | 第40-46页 |
3.2.3 讨论 | 第46-47页 |
3.3 不同产地佛手药材特征成分研究 | 第47-55页 |
3.3.1 仪器及材料 | 第47页 |
3.3.2 方法及结果 | 第47-54页 |
3.3.3 讨论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佛手药材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研究 | 第57-83页 |
4.1 水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57-60页 |
4.1.1 仪器及材料 | 第57页 |
4.1.2 方法与结果 | 第57-59页 |
4.1.3 讨论 | 第59-60页 |
4.2 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研究 | 第60-65页 |
4.2.1 仪器及材料 | 第60页 |
4.2.2 方法与结果 | 第60-65页 |
4.2.3 讨论 | 第65页 |
4.3 UV法测定多糖含量研究 | 第65-71页 |
4.3.1 仪器及材料 | 第65-66页 |
4.3.2 方法与结果 | 第66-69页 |
4.3.3 讨论 | 第69-71页 |
4.4 HPLC法测定多指标成分含量研究 | 第71-81页 |
4.4.1 仪器及材料 | 第71-72页 |
4.4.2 方法与结果 | 第72-80页 |
4.4.3 讨论 | 第80-81页 |
4.5 佛手药材质量标准提高草案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佛手药材质量快速评价研究 | 第83-93页 |
5.1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佛手药材的水分含量 | 第83-85页 |
5.1.1 仪器及材料 | 第83页 |
5.1.2 方法与结果 | 第83-85页 |
5.2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佛手药材的浸出物含量 | 第85-87页 |
5.2.1 仪器及材料 | 第85-86页 |
5.2.2 方法与结果 | 第86-87页 |
5.3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佛手药材的总黄酮含量 | 第87-89页 |
5.3.1 仪器及材料 | 第87-88页 |
5.3.2 方法与结果 | 第88-89页 |
5.4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佛手药材的多糖含量 | 第89-92页 |
5.4.1 仪器及材料 | 第89-90页 |
5.4.2 方法与结果 | 第90-92页 |
5.5 讨论 | 第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