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反应 | 第11-14页 |
1.2 ESIPT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1.3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第二章 一种新型ESIPT荧光团的荧光颜色调控及其光异构化机制 | 第25-43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计算细节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2.3.1 基态和激发态的构型 | 第27-30页 |
2.3.2 拓扑分析 | 第30-31页 |
2.3.3 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的模拟 | 第31-33页 |
2.3.4 势能曲线的计算 | 第33-36页 |
2.4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第三章 具有七元环分子内氢键的氨基型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计算细节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3.1 基态和激发态的构型 | 第44-48页 |
3.3.2 拓扑分析 | 第48-49页 |
3.3.3 吸收与发射光谱 | 第49-52页 |
3.3.4 o-ABDI衍生物的ESIPT反应 | 第52-54页 |
3.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第四章 第二单重激发态触发的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 | 第61-73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计算细节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总结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