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6-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6-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生态旅游国内外地域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2.2 我国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生态旅游及基础理论 | 第13-1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1.1 生态旅游 | 第13页 |
2.1.2 生态旅游产业 | 第13-14页 |
2.2 理论基础与依据 | 第14-16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14-15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3 忻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 第16-18页 |
3.1 忻州市基本概况 | 第16-17页 |
3.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16页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6页 |
3.1.3 经济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3.2 忻州市的旅游业的发展的现状 | 第17-18页 |
3.2.1 人文旅游资源 | 第17页 |
3.2.2 自然旅游资源 | 第17-18页 |
4 忻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8-22页 |
4.1 生态旅游必要性 | 第18页 |
4.2 生态旅游可行性 | 第18-22页 |
4.2.1 旅游业本身区域的效应概念 | 第18-20页 |
4.2.2 旅游可行性 | 第20-21页 |
4.2.3 生态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5 忻州市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模式的构建 | 第22-30页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5.2 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及评价结果 | 第23-26页 |
5.3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6-30页 |
5.3.1 五台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分析 | 第26-28页 |
5.3.2 芦芽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分析 | 第28页 |
5.3.3 忻州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 第28-30页 |
6 忻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30-37页 |
6.1 忻州市生态旅游总体建设思路及方向 | 第30-31页 |
6.1.1 忻州市生态旅游建设总体思路 | 第30页 |
6.1.2 忻州市生态旅游建设总体方向 | 第30-31页 |
6.2 忻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目标和意义 | 第31-32页 |
6.2.1 忻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 | 第31-32页 |
6.2.2 忻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 第32页 |
6.3 忻州市生态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 第32-34页 |
6.3.1 生态旅游的模式构建对策 | 第32-33页 |
6.3.2 生态旅游模式发展的建议 | 第33页 |
6.3.3 生态旅游模式发展的对策 | 第33-34页 |
6.4 忻州市生态旅游模式运行 | 第34-37页 |
6.4.1 忻州市生态的旅游模式总方针 | 第34-35页 |
6.4.2 忻州市实施“多方位协调”的产业方式 | 第35-37页 |
7 结语 | 第37-39页 |
7.1 结论 | 第37页 |
7.2 存在不足和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Abstract | 第41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