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电石渣及其综合利用 | 第14-16页 |
1.1.1 电石渣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4页 |
1.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途径 | 第14-16页 |
1.2 纳米碳酸钙制备及其改性 | 第16-21页 |
1.2.1 碳酸钙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2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2.3 纳米CaCO_3的改性方法 | 第18-20页 |
1.2.4 改性纳米CaCO_3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纳米碳酸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1.3.1 国内外纳米碳酸钙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纳米碳酸钙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27页 |
2.2.1 电石渣浸取 | 第27页 |
2.2.2 碳化沉淀制备纳米CaCO_3 | 第27页 |
2.2.3 纳米CaCO_3改性 | 第27页 |
2.3 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3.1 溶液中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2 碳酸钙吸油值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3 碳酸钙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29页 |
2.3.4 镁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29页 |
2.3.5 水分的测定 | 第29页 |
2.3.6 pH值的测定 | 第29页 |
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29-31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9页 |
2.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9页 |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9页 |
2.4.4 热重(TG)分析 | 第29-30页 |
2.4.5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碳化沉淀制备纳米CaCO_3的工艺条件 | 第31-48页 |
3.1 添加剂的筛选 | 第31-34页 |
3.2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 | 第34-44页 |
3.2.1 添加剂的加量对碳酸钙样品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样品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3 CO_2流率对碳酸钙样品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Ca~(2+)初始浓度对碳酸钙样品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5 搅拌速率对碳酸钙样品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6 陈化时间对碳酸钙样品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纳米CaCO_3改性工艺条件 | 第48-61页 |
4.1 表面改性剂的筛选 | 第48-49页 |
4.2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9-57页 |
4.2.1 单因素条件实验 | 第49-54页 |
4.2.2 正交实验 | 第54-57页 |
4.3 改性前后CaCO_3样品的分析 | 第57-60页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7-58页 |
4.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8页 |
4.3.3 热重分析(TG) | 第58-59页 |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59-60页 |
4.3.5 Ca、Mg含量等指标分析 | 第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