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YC区块本溪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1.2.1 国内外致密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页 |
1.6 成果及认识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层划分对比 | 第15-30页 |
2.1 工区概况 | 第15-16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页 |
2.3 盆地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30页 |
2.4.1 地层划分与对比依据及原则 | 第18-20页 |
2.4.2 地层划分标准 | 第20-21页 |
2.4.3 地层对比方法与步骤 | 第21-22页 |
2.4.4 地层厚度分布特征 | 第22-28页 |
2.4.5 构造特征 | 第28-30页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30-49页 |
3.1 沉积相划分依据 | 第30-35页 |
3.1.1 岩石的颜色 | 第30页 |
3.1.2 岩石的物质成分 | 第30-31页 |
3.1.3 岩相类型 | 第31-33页 |
3.1.4 古生物标志 | 第33页 |
3.1.5 测井相标志 | 第33-35页 |
3.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35-38页 |
3.2.1 沉积相与亚相 | 第35-36页 |
3.2.2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 | 第36-38页 |
3.3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8-40页 |
3.3.1 S1井本溪组沉积微相特征 | 第38-39页 |
3.3.2 S8井本溪组沉积微相特征 | 第39-40页 |
3.4 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 第40-44页 |
3.5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49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49-64页 |
4.1 岩石学特征 | 第49-53页 |
4.1.1 碎屑成分 | 第49-50页 |
4.1.2 填隙物特征 | 第50-51页 |
4.1.3 碎屑颗粒结构 | 第51-52页 |
4.1.4 胶结类型 | 第52-53页 |
4.2 储层孔隙特征 | 第53-57页 |
4.2.1 孔隙类型 | 第53-55页 |
4.2.2 孔喉大小 | 第55-56页 |
4.2.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6-57页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64页 |
4.3.1 储层孔隙度 | 第58-60页 |
4.3.2 储层渗透率 | 第60-62页 |
4.3.3 孔渗关系 | 第62-64页 |
第5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4-83页 |
5.1 储层四性关系 | 第64-69页 |
5.1.1 岩性与电性关系 | 第64-65页 |
5.1.2 岩性与物性关系 | 第65-67页 |
5.1.3 物性与电性关系 | 第67-68页 |
5.1.4 物性与含气性关系 | 第68-69页 |
5.2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9-77页 |
5.2.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9-71页 |
5.2.2 平面非均质性 | 第71-76页 |
5.2.3 层间非均质性 | 第76-77页 |
5.3 分类评价标准 | 第77-78页 |
5.4 综合评价 | 第78-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