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观斗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页 |
| 1.2.1 观斗山构造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2 构造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3-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3页 |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8页 |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页 |
| 2.1.2 盆地构造分区 | 第15-18页 |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21页 |
| 2.2.1 盆地基底 | 第18-19页 |
| 2.2.2 盆地盖层 | 第19-21页 |
| 2.3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1-23页 |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29页 |
| 3.1 川南地区构造沉积演化 | 第23-24页 |
| 3.2 研究区周边深大断裂 | 第24-25页 |
| 3.3 研究区地层 | 第25-27页 |
| 3.4 研究区滑脱层 | 第27-29页 |
| 第4章 观斗山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29-36页 |
| 4.1 浅表构造特征 | 第29-31页 |
| 4.2 深部构造特征 | 第31-36页 |
| 4.2.1 AA'剖面构造解析 | 第31-32页 |
| 4.2.2 BB'剖面构造解析 | 第32-33页 |
| 4.2.3 CC'剖面构造解析 | 第33-34页 |
| 4.2.4 DD'剖面构造解析 | 第34-36页 |
| 第5章 观斗山构造运动学特征 | 第36-48页 |
| 5.1 平衡剖面技术 | 第36-42页 |
| 5.1.1 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 5.1.2 平衡剖面的几何学法则 | 第37-40页 |
| 5.1.3 建立平衡剖面的基本步骤 | 第40-42页 |
| 5.2 观斗山构造运动学 | 第42-47页 |
| 5.3 观斗山构造演化 | 第47-48页 |
| 第6章 观斗山构造动力学特征 | 第48-60页 |
| 6.1 相似性原则 | 第48-50页 |
| 6.1.1 几何相似 | 第48-49页 |
| 6.1.2 材料相似 | 第49页 |
| 6.1.3 受力相似 | 第49页 |
| 6.1.4 时间相似 | 第49页 |
| 6.1.5 边界条件相似 | 第49-50页 |
| 6.2 模型分析 | 第50页 |
| 6.3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 6.4 材料选择 | 第51页 |
| 6.5 实验过程及探讨 | 第51-59页 |
| 6.5.1 单向挤压试验 | 第52-55页 |
| 6.5.2 双向挤压试验 | 第55-59页 |
| 6.6 观斗山构造动力学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