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 第9页 |
1.2 振动能量采集技术简述 | 第9-12页 |
1.2.1 电磁式能量采集技术 | 第10-11页 |
1.2.2 静电式振动能量采集技术 | 第11页 |
1.2.3 压电式振动能量采集技术 | 第11-12页 |
1.3 振动压电发电机能量优化管理研究 | 第12-21页 |
1.3.1 压电式振动能量换能结构 | 第12-16页 |
1.3.2 能量采集及储能方法简述 | 第16-20页 |
1.3.3 同步开关控制能量采集技术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关键问题 | 第21-2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篇章结构 | 第24-25页 |
2 气流致声压电发电机激励原理和流体动力声源特性 | 第25-37页 |
2.1 气流致声压电发电机激励原理 | 第25-26页 |
2.2 激励结构的内流场和声学特性 | 第26-36页 |
2.2.1 进气道内流场的流场特性 | 第26-31页 |
2.2.2 喷嘴-共振腔结构的声学特性 | 第31-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流体动力声源压电能量采集结构及输出最大功率 | 第37-44页 |
3.1 流体动力声源激励的声电转换模型 | 第37-40页 |
3.1.1 换能器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3.1.2 建立流体动力声源压电换能等效模型 | 第38-40页 |
3.2 振动能量转换机构输出最大功率计算 | 第40-43页 |
3.2.1 机械阻尼消耗最大平均功率 | 第40-41页 |
3.2.2 振动能量转换机构输出最大平均功率 | 第41页 |
3.2.3 试验获取激励信号参数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脉冲激励式压电换能同步采集技术 | 第44-59页 |
4.1 压电换能交流电采集一般方法 | 第44-51页 |
4.1.1 压电换能输出交流电直接外接负载方法 | 第44-47页 |
4.1.2 压电换能器标准能量采集电路 | 第47-51页 |
4.2 开关式同步能量采集方法 | 第51-58页 |
4.2.1 电压极值与位移同步能量采集方法—SCE技术 | 第51-53页 |
4.2.2 串联电感式电荷同步能量采集方法—S-SSHI技术 | 第53-56页 |
4.2.3 并联电感式电荷同步能量采集方法—P-SSHI技术 | 第56-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气流致声压电发电机电荷同步采集控制技术 | 第59-73页 |
5.1 电荷同步开关峰值检测控制方法 | 第59-62页 |
5.2 同步开关控制电路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1 电荷同步开关采集电路对负载接收功率的影响 | 第62页 |
5.2.2 电荷同步开关采集电路对负载电压和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电荷同步采集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 第63-65页 |
5.4 电荷同步采集开关控制信号 | 第65-68页 |
5.4.1 改进SCE开关控制信号 | 第65-66页 |
5.4.2 改进S-SSHI开关控制信号 | 第66-67页 |
5.4.3 改进P-SSHI开关控制信号 | 第67-68页 |
5.5 同步电荷采集特性分析 | 第68-70页 |
5.5.1 电荷同步采集输出电压 | 第68-69页 |
5.5.2 电荷同步采集输出功率 | 第69页 |
5.5.3 电荷同步采集输出响应时间 | 第69-70页 |
5.6 同步电荷采集能量储存控制方法 | 第70-71页 |
5.6.1 储能电容对输出电压与响应稳定时间的影响 | 第70-71页 |
5.6.2 电荷同步采集与储存电路速度开关 | 第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同步电荷能量采集电路性能测试与系统试验 | 第73-82页 |
6.1 电路制作与测试 | 第73-74页 |
6.2 空压机吹风试验系统 | 第74-76页 |
6.3 气流致声压电发电机系统试验 | 第76-79页 |
6.3.1 换能器v-f曲线 | 第76-77页 |
6.3.2 声压频率与固有频率 | 第77-79页 |
6.4 输出电压与负载接收功率的测量 | 第79-8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 第82-83页 |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