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太湖不同生境下氨氧化及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创新点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水生态系统中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5-16页
    1.2 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作用第16-24页
        1.2.1 好氧氨氧化细菌第17-19页
        1.2.2 氨氧化古菌第19-21页
        1.2.3 AOA和AOB的活性及其对氨氧化作用的相对贡献第21-22页
        1.2.4 反硝化作用第22-23页
        1.2.5 蓝藻水华暴发对水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影响第23-24页
    1.3 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对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5-29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7页
        1.4.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中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组成第29-63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0-33页
        2.1.1 样品采集第30页
        2.1.2 理化指标的测定第30-31页
        2.1.3 PNR的测定第31页
        2.1.4 DNA提取和定量PCR第31-32页
        2.1.5 T-RFLP第32-33页
        2.1.6 统计分析第33页
    2.2 结果第33-52页
        2.2.1 各点沉积物理化特征第33-36页
        2.2.2 沉积物-水界面氮素交换通量第36页
        2.2.3 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amoA基因丰度的变化第36-38页
        2.2.4 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变化第38-41页
        2.2.5 AOA和AOB群落结构的变化第41-48页
        2.2.6 反硝化nirK和nirS基因丰度的变化第48-52页
    2.3 讨论第52-59页
        2.3.1 太湖北部湖区氨氧化菌的分布和数量以及北部湖区的氨氧化能力第52-55页
        2.3.2 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第55-57页
        2.3.3 反硝化微生物的数量和太湖北部湖区的反硝化能力第57-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3页
第三章 蓝藻水华堆积和降解对太湖水体中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第63-97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64-68页
        3.1.1 体系构建第64页
        3.1.2 样品的采集第64-65页
        3.1.3 理化指标的测定第65页
        3.1.4 PNR的测定第65页
        3.1.5 DNA的提取第65-66页
        3.1.6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第66-67页
        3.1.7 定量PCR第67页
        3.1.8 统计分析第67-68页
    3.2 结果第68-90页
        3.2.1 理化指标的变化第68-75页
        3.2.2 T-RFLP分析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第75-78页
        3.2.3 细菌群落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第78-83页
        3.2.4 氮转化速率的变化第83-86页
        3.2.5 细菌16S rDNA、古菌和细菌amoA、nirK、nirS基因丰度的变化第86-90页
    3.3 讨论第90-96页
        3.3.1 蓝藻水华暴发使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第90-91页
        3.3.2 蓝藻水华暴发和降解过程中水体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第91-92页
        3.3.3 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在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的变化第92-94页
        3.3.4 蓝藻水华暴发和降解过程中的氨氧化作用第94页
        3.3.5 蓝藻水华暴发促进水体中反硝化作用第94-96页
    3.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四章 沉水植物对太湖沉积物中氨氧化菌群落组成和活性的影响第97-115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98-100页
        4.1.1 体系的构建第98-99页
        4.1.2 DNA提取和定量PCR第99页
        4.1.3 克隆文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第99-100页
        4.1.4 潜在硝化速率第100页
        4.1.5 数据分析第100页
        4.1.6 序列登录号第100页
    4.2 结果第100-109页
        4.2.1 AOA和AOB的amoA基因丰度第100-102页
        4.2.2 AOA和AOB的群落组成第102-108页
        4.2.3 潜在硝化速率与amoA基因丰度的关系第108-109页
    4.3 讨论第109-113页
        4.3.1 苦草对AOA和AOB的amoA基因丰度的影响第109-110页
        4.3.2 AOA和AOB的群落组成第110-111页
        4.3.3 AOA和AOB对潜在硝化速率的贡献第111-113页
    4.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第115-135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116-118页
        5.1.1 体系构建第116页
        5.1.2 样品的采集第116-117页
        5.1.3 理化指标的测定第117页
        5.1.4 PNR的测定第117页
        5.1.5 RNA的提取、纯化和反转录第117-118页
        5.1.6 DNA的提取和定量PCR第118页
        5.1.7 T-RFLP第118页
        5.1.8 数据分析第118页
    5.2 结果第118-129页
        5.2.1 理化指标的变化第118-121页
        5.2.2 PNR的变化第121页
        5.2.3 amoA基因和nir基因丰度的变化第121-124页
        5.2.4 细菌16s rDNA和16s rRNA群落结构变化第124页
        5.2.5 AOB群落结构变化第124页
        5.2.6 各处理的氮去除率第124-129页
    5.3 讨论第129-132页
        5.3.1 凤眼莲对水体中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提高和对氨氧化作用的影响第129-130页
        5.3.2 凤眼莲对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130-131页
        5.3.3 凤眼莲减少水体中含nir基因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第131-132页
    5.4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7页
    6.1 结论第135-136页
    6.2 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9页
研究成果与科研经历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对猪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生物基甘油化学—酶法合成手性环氧氯丙烷的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