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水汽、凝结和降水论文--降水论文

两种模式模拟中国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与降水的差异与评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5页
第二章 模式介绍、观测数据与对比方法第15-19页
    2.1 模式介绍第15-16页
        2.1.1 NICAM_SPRINTARS模式第15页
        2.1.2 BCC_AGCM2.0.1_CUACE/Aero模式第15-16页
    2.2 观测数据简介第16-17页
        2.2.1 MODIS第16页
        2.2.2 CSHNET第16-17页
        2.2.3 AERONET第17页
        2.2.4 CAWNET第17页
        2.2.5 GPCP第17页
    2.3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三章 模式差异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第19-31页
    3.1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第19-24页
    3.2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间分布特征第24-28页
    3.3 小节第28-31页
第四章 模式差异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地面浓度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第31-59页
    4.1 气溶胶地面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1-35页
    4.2 气溶胶地面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第35-56页
    4.3 小节第56-59页
第五章 模式差异对中国地区气溶胶沉降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第59-67页
    5.1 不同模式模拟污染物干、湿沉降量的时空分布及差异第59-62页
    5.2 污染物干、湿沉降量的时间分布特征第62-65页
    5.3 小节第65-67页
第六章 模式差异对中国地区降水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第67-75页
    6.1 不同模式模拟气溶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差异第67-73页
        6.1.1 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第67-69页
        6.1.2 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第69-73页
    6.2 降水对模式模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第73页
    6.3 小节第73-7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9页
    7.1 全文总结第75-76页
    7.2 本研究创新点第76页
    7.3 讨论与展望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7页
致谢第87-88页
作者介绍第88-89页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9页
    1. 科研项目第89页
    2 完成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量子点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可见光下照射下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制氢的研究
下一篇: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霾层辐射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