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细胞生物学论文--细胞生物物理学论文

膜蛋白自组装体系调控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5页
    1.1 跨膜蛋白第19-21页
        1.1.1 跨膜区自组装第19-20页
        1.1.2 膜表面蛋白相互作用第20-21页
    1.2 自组装性生物活性肽第21-22页
    1.3 细胞膜微环境第22-24页
        1.3.1 脂筏第23页
        1.3.2 磷脂酰肌醇富集区第23-24页
    1.4 膜蛋白构象转变及横向转运第24-26页
        1.4.1 跨膜蛋白构象转变第24-25页
        1.4.2 跨膜蛋白横向转运第25-26页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6-31页
        1.5.1 Martini粗粒化模型第27-28页
        1.5.2 作用力条件第28-29页
        1.5.3 Martini模型的应用第29-31页
            1.5.3.1 细胞膜的组织结构第29页
            1.5.3.2 跨膜蛋白相互作用第29-30页
            1.5.3.3 蛋白-膜分子互作第30页
            1.5.3.4 活性多肽自组装第30-31页
            1.5.3.5 蛋白体结构变化第31页
            1.5.3.6 聚合物及纳米颗粒研究第31页
            1.5.3.7 其他应用第31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1-33页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第33-35页
第二章 跨膜蛋白跨膜区二聚的分子机制研究第35-59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方法部分第36-50页
        2.2.1 模拟体系第36-41页
            2.2.1.1 模拟平台GROMACS第36页
            2.2.1.2 周期性边界条件第36-38页
            2.2.1.3 组划分第38页
            2.2.1.4 对列表生成第38页
            2.2.1.5 力的计算第38-39页
            2.2.1.6 模拟操作过程第39-41页
        2.2.2 Martini粗粒化力场第41-49页
            2.2.2.1 共价键作用力第41-42页
            2.2.2.2 非共价键作用力第42页
            2.2.2.3 Martini膜力场及其发展第42-45页
            2.2.2.4 Martini蛋白质力场及优化第45-48页
            2.2.2.5 水及盐离子第48-49页
        2.2.3 体系构建第49页
        2.2.4 参数设置第49-50页
            2.2.4.1 Martini粗粒化模拟第49-50页
            2.2.4.2 全原子模拟第50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50-57页
        2.3.1 EphA2跨膜区二聚第50-51页
        2.3.2 构象转变机制第51-56页
            2.3.2.1 跨膜区二聚构象第51-52页
            2.3.2.2 FF557调控机制第52-54页
            2.3.2.3 H559调节机制第54-56页
        2.3.3 全原子模拟第56-57页
    2.4 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脂筏调控膜蛋白自组装与生物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第59-83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方法部分第60-71页
        3.2.1 体系构建第60-61页
            3.2.1.1 粗粒化模型第61页
            3.2.1.2 全原子模型第61页
        3.2.2 参数设置第61-62页
            3.2.2.1 Martini粗粒化模拟第61-62页
            3.2.2.2 全原子模拟第62页
        3.2.3 脂筏及其表征第62-68页
            3.2.3.1 脂筏组织结构第62-64页
            3.2.3.2 脂筏研究手段第64-68页
        3.2.4 本章脂筏体系第68-71页
            3.2.4.1 侧向分布第69页
            3.2.4.2 厚度差异第69页
            3.2.4.3 密度分布第69页
            3.2.4.4 流动性分析第69-70页
            3.2.4.5 混乱度分析第70-7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1-80页
        3.3.1 C99位置及形态偏好性第71-72页
        3.3.2 脂筏影响C99二聚第72-74页
        3.3.3 脂筏调控机制第74-77页
            3.3.3.1 胆固醇调控第74-76页
            3.3.3.2 DPPC调控第76-77页
        3.3.4 脂筏与Ap分泌第77-80页
    3.4 小结第80-83页
第四章 PIP2调控跨膜蛋白与其胞内受体蛋白作用的机制研究第83-99页
    4.1 引言第83-85页
    4.2 方法部分第85-88页
        4.2.1 体系构建第85-86页
            4.2.1.1 蛋白质体系创建第85-86页
            4.2.1.2 膜体系建立第86页
        4.2.2 参数设置第86页
        4.2.3 PMF计算自由能第86-87页
        4.2.4 PMF计算流程第87-88页
            4.2.4.1 结构及拓扑准备第87页
            4.2.4.2 构象窗口生成第87-88页
            4.2.4.3 平衡及模拟第88页
            4.2.4.4 数据分析第88页
    4.3 实验和讨论第88-96页
        4.3.1 PIP2调控CLS构象第89-90页
        4.3.2 FERM膜粘附能力第90-92页
        4.3.3 PIP2促进膜蛋白相互作用第92-94页
        4.3.4 分子调控机制第94-96页
    4.4 小结第96-99页
第五章 自组装性裂解肽与膜作用的机制与模式研究第99-119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方法部分第100-103页
        5.2.1 模拟部分第100-101页
            5.2.1.1 体系构建第100页
            5.2.1.2 参数设置第100-101页
            5.2.1.3 PMF计算第101页
        5.2.2 实验部分第101-103页
            5.2.2.1 多肽储液制备第101页
            5.2.2.2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第101页
            5.2.2.3 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第101-102页
            5.2.2.4 细胞毒性检测第102页
            5.2.2.5 多肽稳定性测试第102页
            5.2.2.6 多肽跨膜电位测量第102-10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6页
        5.3.1 多肽自组装表征第103页
        5.3.2 有效自组装条件第103-106页
        5.3.3 自组装浓度依赖性第106-108页
        5.3.4 分子作用机制第108-114页
            5.3.4.1 初期作用方式第108-109页
            5.3.4.2 PTP-7b自组装机制第109-114页
        5.3.5 PTP-7b裂解膜模型第114-116页
    5.4 小结第116-119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发表的文章与成果第132-133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33-135页
附件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加工倾角的淬硬钢模具铣削力及表面形貌研究
下一篇:武陵山区球蛛科蜘蛛分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