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化”个体和组织的影响及其哲学思考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e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9页 |
2.1 e化的概念及特征 | 第21-22页 |
2.1.1 e化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2 e化的特征 | 第22页 |
2.2 e化个体的概念及特征 | 第22-23页 |
2.2.1 e化个体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2.2 e化个体的特征 | 第23页 |
2.3 e化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 第23-24页 |
2.3.1 e化组织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2.3.2 e化组织的特征 | 第24页 |
2.4 e化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4-28页 |
2.4.1 马克思关于e化社会的预见 | 第24-25页 |
2.4.2 申农等人的“三论” | 第25-26页 |
2.4.3 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 第26-27页 |
2.4.4 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 | 第27页 |
2.4.5 邬焜等学者的信息哲学理论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e化个体与e化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29-44页 |
3.1 e化个体与e化组织的双向过程分析 | 第29-31页 |
3.1.1 e化个体到e化组织 | 第29-30页 |
3.1.2 e化组织到e化个体 | 第30-31页 |
3.1.3 e化个体与e化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31页 |
3.2 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分析 | 第31-36页 |
3.2.1 对个体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对个体交往方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对个体学习方式的影响 | 第34页 |
3.2.4 对个体工作方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5 对个体消费及娱乐方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6 对个体生存环境的影响 | 第36页 |
3.3 对社会组织影响的表征 | 第36-39页 |
3.3.1 对生产力结构影响的表征 | 第37-38页 |
3.3.2 对生产关系影响的表征 | 第38-39页 |
3.3.3 对组织结构影响的表征 | 第39页 |
3.4 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分析 | 第39-42页 |
3.4.1 对经济方面影响的分析 | 第40页 |
3.4.2 对政治方面影响的分析 | 第40-41页 |
3.4.3 对人类文化影响的分析 | 第41-42页 |
3.4.4 对社会结构影响的分析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e化中几组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 | 第44-54页 |
4.1 人机与人际之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4.1.1 “黑灯工厂”取代人的劳动 | 第44-45页 |
4.1.2 人机交往弱化了人际交往 | 第45-46页 |
4.1.3 促进人机与人际关系和谐 | 第46页 |
4.2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 | 第46-49页 |
4.2.1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博弈 | 第47页 |
4.2.2 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 第47-48页 |
4.2.3 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 | 第48-49页 |
4.2.4 两者和谐共存促进社会的发展 | 第49页 |
4.3 技术理性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 第49-53页 |
4.3.1 技术发展促进伦理道德的进步 | 第50页 |
4.3.2 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冲击 | 第50-51页 |
4.3.3 人是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主体 | 第51-52页 |
4.3.4 技术理性与伦理道德共生共融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