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自我相关的负性记忆主动抑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1 负性记忆第16-17页
    1.2 记忆主动抑制第17-23页
        1.2.1 记忆主动抑制的测量第17-20页
        1.2.2 记忆主动抑制的认知机制第20-22页
        1.2.3 记忆主动抑制的神经机制第22-23页
    1.3 负性记忆主动抑制第23-27页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第27-33页
    2.1 问题提出第27-28页
        2.1.1 检验自我相关负性记忆主动抑制效果的必要性第27-28页
        2.1.2 研究自我相关负性记忆主动抑制机制的重要性第28页
    2.2 研究方案第28-30页
    2.3 研究意义第30-31页
        2.3.1 理论意义第30页
        2.3.2 实践意义第30-31页
    2.4 研究创新之处第31-33页
第3章 研究一:生活中负性记忆主动抑制能力缓解创伤经历和高神经质对抑郁的影响第33-59页
    3.1 实验1,负性记忆主动抑制能力降低创伤经历对抑郁的影响第36-48页
        3.1.1 目的第36页
        3.1.2 数据1:正常群体样本第36-43页
        3.1.3 数据2:抑郁症样本第43-48页
    3.2 实验2,负性记忆主动抑制能力降低高神经质对抑郁的影响第48-56页
        3.2.1 目的第48页
        3.2.2 数据1:正常群体样本第48-53页
        3.2.3 数据2:抑郁症样本第53-56页
    3.3 研究一讨论第56-59页
第4章 研究二:生活中负性记忆主动抑制能力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的个体差异第59-73页
    4.1 实验3,负性记忆主动抑制能力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基础第61-68页
        4.1.1 目的第61页
        4.1.2 方法第61-64页
        4.1.3 结果第64-68页
    4.2 研究二讨论第68-73页
第5章 研究三:自传体负性记忆主动抑制的认知神经影像加工特点——直接抑制方式第73-101页
    5.1 实验4a,自传体负性记忆直接抑制的认知加工特点第76-82页
        5.1.1 目的第76页
        5.1.2 方法第76-79页
        5.1.3 结果第79-82页
    5.2 实验4b,自传体负性记忆直接抑制效果的可持续性第82-86页
        5.2.1 目的第82页
        5.2.2 方法第82-83页
        5.2.3 结果第83-86页
    5.3 实验5,自传体负性记忆直接抑制的神经影像加工特点第86-97页
        5.3.1 目的第86页
        5.3.2 方法第86-87页
        5.3.3 结果第87-93页
        5.3.4 重复验证第93-97页
    5.4 研究三讨论第97-101页
第6章 研究四:自传体负性记忆主动抑制的认知神经影像加工特点——替代抑制方式第101-121页
    6.1 实验6,自传体负性记忆替代抑制的认知加工特点第103-112页
        6.1.1 目的第103页
        6.1.2 方法第103-107页
        6.1.3 结果第107-112页
    6.2 实验7,自传体负性记忆替代抑制的神经影像加工特点第112-118页
        6.2.1 目的第112-113页
        6.2.2 方法第113页
        6.2.3 结果第113-118页
    6.3 研究四讨论第118-121页
第7章 总讨论和结论第121-131页
    7.1 总讨论第121-128页
        7.1.1 自我相关的负性记忆主动抑制的认知机制第122-125页
        7.1.2 自我相关的负性记忆主动抑制的神经机制第125-128页
    7.2 结论第128-129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科研成果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索中国婚恋关系的变化:关系幻灭和关系冲突的假设
下一篇:刻板印象威胁对自我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