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1.1 拟南芥侧根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1.1 植物根部的作用及形态结构 | 第18-20页 |
1.1.2 拟南芥侧根的发育过程 | 第20-22页 |
1.2 影响拟南芥侧根发育的因素 | 第22-28页 |
1.2.1 环境因素对侧根的调控 | 第22-23页 |
1.2.2 植物激素对侧根的调控 | 第23-27页 |
1.2.3 信号分子对侧根的调控 | 第27-28页 |
1.3 活性氧与侧根发育 | 第28-33页 |
1.3.1 活性氧的种类及作用 | 第28-29页 |
1.3.2 H_2O_2的产生和清除途径 | 第29-32页 |
1.3.3 活性氧对侧根发育的调节 | 第32-33页 |
1.4 Gateway克隆技术 | 第33-3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5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2.1.2 质粒与菌株 | 第36页 |
2.1.3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6-37页 |
2.1.4 常用生化试剂 | 第37页 |
2.2 实验所用设备与仪器 | 第37-38页 |
2.3 常用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41页 |
2.3.1 过氧化氢酶活测定缓冲液配方 | 第38页 |
2.3.2 活性氧染色缓冲液配方 | 第38页 |
2.3.3 植物组织透明化试剂配方 | 第38-39页 |
2.3.4 DNA提取液SDS配方 | 第39页 |
2.3.5 TAE缓冲液配方 | 第39-40页 |
2.3.6 农杆菌侵染缓冲液配方 | 第40页 |
2.3.7 1/2MS培养基和LB培养基配方 | 第40-4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41-50页 |
2.4.1 种植与杂交 | 第41-42页 |
2.4.2 花序侵染法遗传转化拟南芥 | 第42-43页 |
2.4.3 拟南芥DNA的提取 | 第43页 |
2.4.4 Trizol法提取拟南芥总RNA | 第43页 |
2.4.5 拟南芥mRNA逆转录为cDNA | 第43-44页 |
2.4.6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4页 |
2.4.7 特异性引物PCR分析 | 第44-45页 |
2.4.8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5页 |
2.4.9 拟南芥主根根长及侧根数目的统计 | 第45页 |
2.4.10 拟南芥侧根原基观察与统计 | 第45页 |
2.4.11 Luc荧光素组织定位 | 第45页 |
2.4.12 Venus转基因材料筛选 | 第45-46页 |
2.4.13 活性氧染色(DCFH-DA法)及激光共聚焦扫描 | 第46页 |
2.4.14 过氧化氢酶酶活的测定 | 第46页 |
2.4.15 Gateway克隆构建转基因载体 | 第46-48页 |
2.4.16 实验所用引物 | 第48-50页 |
第三章 H_2O_2调控拟南芥侧根发育的功能分析 | 第50-63页 |
3.1 CAT2突变导致拟南芥侧根数目显著减少 | 第50-51页 |
3.2 外源H_2O_2会抑制侧根的形成 | 第51-54页 |
3.3 cat2侧根发育受到光呼吸产生的H_2O_2调控 | 第54-55页 |
3.4 cat2叶片和根中ROS大量积累 | 第55-57页 |
3.5 cat2抑制侧根原基的出现及生长点数量 | 第57-59页 |
3.6 cat2抑制了叶片和根中的生长素信号 | 第59-63页 |
第四章 CAT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63-69页 |
4.1 PCR扩增基因 | 第63页 |
4.2 BP反应构建入门载体 | 第63页 |
4.3 LR反应构建目的载体 | 第63页 |
4.4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3-65页 |
4.5 纯合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65-66页 |
4.6 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 第66页 |
4.7 转基因株系的酶活和侧根数量分析 | 第66-69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H_2O_2参与调控拟南芥侧根的发育 | 第69页 |
5.2 H_2O_2积累抑制侧根原基和生长点出现 | 第69页 |
5.3 H_2O_2积累会抑制生长素信号 | 第69-70页 |
5.4 CAT2过表达有利于侧根的出现 | 第70页 |
5.5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