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 温热病指南集 》 用药规律研究 | 第16-42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1.2 样本纳入、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3 计量指标确定 | 第16-17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34页 |
2.1 用药味次、药次数计量分析 | 第19页 |
2.2 用药频次计量分析 | 第19-22页 |
2.3 药物功能计量及聚类分析 | 第22-25页 |
2.4 药物四性计量及聚类分析 | 第25-28页 |
2.5 药物五味计量及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2.6 方剂内药物气味聚类分析 | 第30-31页 |
2.7 药物归经计量及聚类分析 | 第31-34页 |
3 讨论 | 第34-42页 |
3.1 《 温热病指南集 》所述疾病的生理病理及药物归经 | 第34-37页 |
3.2 用药轻善取材药尽其用;药味少,据病势量味分明 | 第37-38页 |
3.3 风温用药以寒凉为主,湿温用药寒温各半 | 第38-39页 |
3.4 立足祛邪,扶正各有侧重 | 第39-40页 |
3.5 立法用药,注重气味配伍 | 第40-42页 |
第二章 《 温热病指南集 》学术思想概要 | 第42-59页 |
1 温病的病因发病 | 第42-44页 |
1.1 注重外感内伤相合为病 | 第42-43页 |
1.2 提倡新感温病,摒弃伏气学说 | 第43-44页 |
2 辨析寒温,提出温病的治法总则 | 第44页 |
3 《 风温症条例 》学术思想概要 | 第44-48页 |
3.1 风温病的病因发病 | 第45页 |
3.2 风温病的病变中心 | 第45页 |
3.3 风温病的多发之症及必具症状 | 第45-46页 |
3.4 风温病的治疗原则 | 第46页 |
3.5 风温病的辩证施治 | 第46-47页 |
3.6 风温病的治疗特色 | 第47-48页 |
4 《 湿温症条例 》的学术思想概要 | 第48-59页 |
4.1 湿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 第48-49页 |
4.2 湿温病的病理演变 | 第49页 |
4.3 湿温病的初起症候及必具症状 | 第49-50页 |
4.4 湿温病与伤寒、寒 湿、风 温的鉴别 | 第50页 |
4.5 湿温病的治疗原则 | 第50页 |
4.6 湿温病正局的辨证论治 | 第50-52页 |
4.7 湿温病的变证、类证论治 | 第52-56页 |
4.8 湿温病的治疗特色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1页 |
附录 一 : 综述 | 第6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二 : 在校期间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