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理论(可燃气体、瓦斯)论文

煤焦—水蒸气气化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背景第9页
    1.2 煤气化反应与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第14-23页
    2.1 量子化学的发展第14-15页
    2.2 基本原理第15-17页
        2.2.1 薛定谔方程第15-16页
        2.2.2 密度泛函理论第16页
        2.2.3 过渡态理论第16-17页
        2.2.4 内禀反应坐标理论第17页
    2.3 煤焦模型与计算方法第17-22页
        2.3.1 煤焦模型的选取第17-19页
        2.3.2 福井函数第19-22页
        2.3.3 计算方法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锯齿形煤焦模型化合物与水蒸气气化反应过程第23-47页
    3.1 Zigact模型化合物与水蒸气的气化第23-33页
        3.1.1 路径Ⅰ的反应过程第23-28页
        3.1.2 路径Ⅰ的过程图与能垒图第28-29页
        3.1.3 路径Ⅱ的反应过程第29-31页
        3.1.4 路径Ⅱ的过程图与能垒图第31-32页
        3.1.5 两条反应路径的比较第32-33页
    3.2 Zig模型化合物与水蒸气的气化第33-45页
        3.2.1 路径Ⅰ的反应过程第33-38页
        3.2.2 路径Ⅰ的过程图与能垒图第38-39页
        3.2.3 路径Ⅱ的反应过程第39-41页
        3.2.4 路径Ⅱ的过程图与能垒图第41-42页
        3.2.5 路径Ⅲ的反应过程第42-44页
        3.2.6 路径Ⅲ的过程图与能垒图第44-45页
        3.2.7 三条反应路径的比较第45页
    3.3 Zigact模型与Zig模型反应过程的比较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扶手椅形煤焦模型化合物与水蒸气气化反应过程第47-65页
    4.1 Armact模型化合物与水蒸气的气化第47-53页
        4.1.1 H2O分子的吸附第47-48页
        4.1.2 H原子的转移第48-49页
        4.1.3 CO分子的脱附第49-50页
        4.1.4 反应路径图与能垒图第50-51页
        4.1.5 其他反应路径的探索第51-53页
    4.2 Arm模型化合物与水蒸气的气化第53-63页
        4.2.1 路径Ⅰ的反应过程第53-58页
        4.2.2 路径Ⅰ的路径图与能垒图第58-59页
        4.2.3 路径Ⅱ的反应过程第59-60页
        4.2.4 路径Ⅱ的路径图与能垒图第60-61页
        4.2.5 路径Ⅲ的反应过程第61-62页
        4.2.6 路径Ⅲ的路径图与能垒图第62-63页
        4.2.7 三条反应路径的比较第63页
    4.3 Armact模型与Arm模型反应过程的比较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电解质微腔阵列的制备及水溶性小分子的包裹和释放
下一篇:常压四喷嘴强旋转气流床气化炉流动及燃烧气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