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动因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2“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 | 第14-25页 |
2.1“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思想渊源 | 第14-17页 |
2.1.1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 第14-15页 |
2.1.2 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区别 | 第15-17页 |
2.2“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个人” | 第17-18页 |
2.2.2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 第18-19页 |
2.2.3 寻求个性自由发展的人 | 第19-20页 |
2.3“以人为本”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0-25页 |
2.3.1 苏东政党垮台对我党执政能力的警示 | 第20-21页 |
2.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 | 第21-23页 |
2.3.3 改革的成功实践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供现实依据 | 第23-25页 |
3“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演进 | 第25-39页 |
3.1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 第25-29页 |
3.1.1 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 | 第25-26页 |
3.1.2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 第26页 |
3.1.3 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 第26-29页 |
3.2 邓小平的富民思想 | 第29-32页 |
3.2.1 发展是硬道理 | 第29-30页 |
3.2.2 先富后富建小康社会 | 第30-32页 |
3.3 江泽民的利民思想 | 第32-33页 |
3.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 第33-35页 |
3.5 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 | 第35-39页 |
4“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 | 第39-47页 |
4.1“以人为本”的“人” | 第39-40页 |
4.2“以人为本”的“本” | 第40-42页 |
4.3“以人为本”的基本界定 | 第42-45页 |
4.4“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 第45-47页 |
5“以人为本”的执政实践 | 第47-55页 |
5.1 基于民生的执政导向 | 第47-51页 |
5.2 基于服务型的执政职能 | 第51-53页 |
5.3 基于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执政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