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 国内外紫花苜蓿研究生产现状 | 第9-12页 |
1.1 紫花苜蓿在国内的研究生产现状 | 第9-10页 |
1.2 紫花苜蓿在国外的研究生产现状 | 第10-11页 |
1.3 苜蓿育种研究工作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1-12页 |
2 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1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 第12-14页 |
2.2 植物多倍体的特征 | 第14-15页 |
3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手段 | 第15-17页 |
3.1 形态学鉴定 | 第15页 |
3.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15-16页 |
3.3 染色体计数鉴定 | 第16页 |
3.4 细胞学鉴定 | 第16-17页 |
3.5 流动式细胞测定仪鉴定 | 第17页 |
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7页 |
4 作物育种过程中的多倍体研究及育种的应用及意义 | 第17-19页 |
4.1 作物新品种的形成与培育 | 第17-18页 |
4.2 园艺观赏性提高 | 第18页 |
4.3 改善作物的品质、生物量等经济性状,并提高抗逆性 | 第18-19页 |
4.4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不育性及过低的结实率 | 第19页 |
5 紫花苜蓿多倍体育种研究 | 第19-20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6.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6.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秋水仙素诱导对清水紫花苜蓿外部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2-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第22-23页 |
1.3 测量指标和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2.1 秋水仙素对苜蓿苗变异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 第23-27页 |
2.2 秋水仙素处理对变异苗外部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7-32页 |
2.2.1 秋水仙素处理对变异苗株高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2 秋水仙素处理对变异苗苗长与根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3 秋水仙素处理对变异苗叶片及茎粗的影响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秋水仙素处理清水苜蓿胚根对染色体倍性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设计 | 第34-3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2.1 秋水仙素对清水苜蓿根尖细胞染色体倍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2.2 清水苜蓿叶片下表皮细胞气孔保卫细胞的变化 | 第37-42页 |
2.2.1 秋水仙素不同处理下叶片下表皮细胞气孔密度变化 | 第37-39页 |
2.2.2 经秋水仙素不同处理叶片下表皮细胞内保卫细胞的变化 | 第39-40页 |
2.2.3 经秋水仙素不同处理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的变化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页 |
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对清水苜蓿变异苗生物量、品质及抗旱性的影响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设计 | 第44-4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2.1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鲜、干草生物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2.2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清水苜蓿品质性状改变 | 第46-47页 |
2.3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 | 第47页 |
2.4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2.5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2.6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2.7 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处理组合下苜蓿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2-55页 |
1 讨论 | 第52-53页 |
2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图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简介 | 第66-68页 |